會做思想審查的書店根本不可能成為壟斷市場的書店,不管它的資金再雄厚都沒用,因為沒有人去它那裡買書了。你不審查,大家都還在相同的起跑點競爭,你一審查,你的競爭力就會衰退。
這種審查在競爭力上就是無法避免這種先天的缺陷,而我們整天卻在擔憂一個競爭力比較差的東西,擔心它會吃掉我們可貴的中小書店變成市場上最大的怪獸,而不相信市場競爭的法則,也不相信所有讀者你自己就會做選擇。我真是無法理解為什麼會有人憂慮這種事。
二、但中資不會那麼笨,它不會一開始就露出馬腳,它會先用低價策略,例如本店新書一律五折、三折,等到打垮全台灣所有書店,把市場占滿了,然後才做思想審查。這時候就沒有任何書店跟它競爭,它不就壟斷了嗎?
台灣是有能力制止商場上用低價亂搞的社會。如果你聽過公平交易委員會,他們做的事情就包括阻止市場上有人用「掠奪性訂價」來妨礙公平競爭。至少在台灣的各行各業,你可以看到有強調天天都便宜的廠家,卻幾乎聽不到用斷頭式殺價而壟斷整個產業的案例。即使偶而出現,整個體系也有回應解決的能力。
斷頭式低價在書店首先會被產業阻擋,其次會被公交法制約,尤其如果單一企業的市占率超過一半以後,公交法的限制更嚴格得多。
同時掠奪性訂價還會惹來大書店採購系統的反擊,我自己的親身經驗是,如果在哪個通路不小心做了稍低的特價,就會接到另一個通路採購的強力抱怨,不公平,差別待遇,以後怎麼能談合作……總之在各種「提醒」之下,你知道下次不能再做同樣的事了,要不然後果嚴重。
五折、三折最多只能玩一次,然後它就會發現,出版社忽然就不肯再供貨了。
三、但是它可以去別家用全折買書,然後在自家流血犧牲用五折賠本賣,反正中資有錢,經得起消耗戰。這樣不就有貨源了嗎?
面對這種詭辯,我只要指出一個簡單的事實就夠了,你從A家買一本一百元的書,拿回自家用五十元賣掉。市場上的終端總產值是多少?一百五十元,你佔多少?
33.333%。用這種方法你永遠只能成為市場的弱勢,而從營業額看,你流血賣越多,你的競爭對手賺越多。等於拿自己的資金去補貼競爭對手,我完全看不出這種為詭辯而生的討論有什麼意義。
四、那翻譯問題呢?台聯立委說中資將以雄厚資金大量購入翻譯版權,掌控翻譯作品的詮釋,摻入或竄改內容,傳達中國意識型態,並以「車同軌、書同文」的模式,對台灣進行文化統戰,方便中國進行文化統一。這不是很可怕嗎?
先談一下「出版社為了省成本就會用大陸譯稿」這件事。如果出版社要用大陸譯稿,需要等到服貿協議簽署嗎?根本用不著。你現在就可以在書市上找到某些採用大陸譯稿的正體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