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彷彿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面貌:一種是樂於助人、善良體貼、追求正義;另一種卻是濫用資源、是非不分,健忘而短視近利。
太多自由行的旅客體驗到台灣溫暖的人情味與從容的生活態度,留下美好的回憶。例如,知名大陸作家韓寒深深被台灣人感動了,素不相識的小眼鏡店老闆主動送上立可拋隱形鏡片替同行友人解圍、熱心的計程車司機幾小時內主動奉還他遺失的手機。韓寒筆下「太平洋的風」如此溫暖、和煦、細膩,盡訴台灣可親、美好的人情味。
一位在兩岸活躍的企業家朋友告訴我,二○一三年八月,在台灣引起沸騰的洪仲丘事件,也在大陸企業家之間激起不少迴響。當十幾、二十萬台灣人民在酷熱的夏日夜晚,走上街頭,穿上白衣表達憤怒與追求真相未明的公義,情感雖然激昂,訴求雖然凝重,但過程卻如此平和,參與者如此莊重自持,看到台灣這樣高素質的公民運動,讓一些大陸企業家朋友好生羨慕,甚至在微博上說:「趕緊賺錢!將來移民台灣。」這場遊行的訴求也許不是每一個人都認同,但發起者、街頭參與者的初心與表現,無庸置疑讓大家感動了,驕傲了。
然而,不能否認的是,台灣內部近年政治與經濟的內耗空轉,媒體繪聲繪影推波助瀾,民意代表的荒腔走板,讓國民的信心與憂慮指數節節高升。台灣社會正在失去互信,許多過去不敢相信會發生的事情一件件爆發,許多我們引以為傲的信念與價值,也一塊塊崩塌。台灣,愈來愈像是放在爐上的壓力鍋,內在沸騰翻滾,外在吱吱噪音不絕。
公民素養方向一:澄清、冷靜判斷是非的能力
但外在噪音愈紛亂,就愈需要清明的思辨;當民粹式民意鋪天蓋地之時,更需要培養看出問題背後的能力,才不會被牽著鼻子走。這方面的判斷力很難由「生活與倫理」,或是「公民」課本學習而成。而得靠不斷的以切身的公眾議題,引導正反思辨,學習是非對錯的理性辯證。但我們的教育,最缺的就是獨立思考與反省能力的養成,換言之,公民素養的修練幾近空白。我們的中小學老師在原本培訓過程即缺乏相關訓練,考試與遴選機制更篩選不出來。當老師自身都無法確切掌握公民素養的價值觀與共識,如何要求他們轉化出教導學生的方法?我個人認為,公民素養絕對是攸關台灣能否走向永續的最重要課題,這一塊的公民教育一定要補足!
還記得菲律賓公務船射殺我漁民事件嗎?當時,國內各大眾媒體、社群媒體一片不理性的撻伐抵制之聲,政府也在強大民意壓力下派出軍艦護漁,祭出各項包括暫停引進菲勞等制裁行動。事件發生後不久,我到中部一個高中演講,談到菲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