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耽溺於小如何走進世界?

2014-04-06 20:45

? 人氣

面對全球化、國際化,台灣不能耽溺於本土意識。(取自網路)

面對全球化、國際化,台灣不能耽溺於本土意識。(取自網路)

「楚材晉用」是台灣跨不過的門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90 年代我在香港住過幾年。期間,我見識到了什麼是有「國際化」規格的城市。我有些觀察願與大家分享,也敬請指正:


臺北捷運是個讓台灣驕傲的大眾運輸,香港也有一個在各方面都不遑多讓的MTR(香港地鐵)。臺北捷運共長120 公里,MTR 91 公里。目前,兩地的捷運日人次也相當。但是兩家經營的相似處到此為止。


香港的地鐵公司,其經營的觸角早已介入了墨爾本,倫敦,斯得哥爾摩,北京,深圳,杭州的地鐵系統。香港地鐵公司是個上市的官有企業(港政府佔77%),它未來發展的方向是擴大國際市場,外銷香港地鐵的管理技能。執行這個大目標的執行長,是位英國人。


再舉個例子,香港的新機場在建成後就開始虧損。為了解決這個危機,香港政府全球徵才,開出年薪六百萬港幣的條件。結果來的人才,正是台灣長大,成大土木系畢業的彭定中先生。他任職六年,不但轉虧為盈,還將香港機場經營成世界一流的機場,入股北京,杭州,深圳,上海等機場。


「台灣之光」是我們對到國外有成就的台灣人慣用的美稱,但台灣人卻不喜歡外國人才在台灣發光。在人才的流動上,我們只希望別人對我們開放,卻不允許對別人開放。即便是外國人才可以到台灣發展,也容不得別人拿比自己高的薪水。你說這樣的環境,怎麼提「國際化」?我和很多到過台灣旅遊的人聊過天,知道他們都很喜歡台灣,所以台灣的生活環境是不錯的。可是在吸引人才上,台灣就顯得扭扭捏捏,小打小鬧的,深怕人家來「賺錢」。


現在,大家爭論的是到底要不要讓中國來的人才進來,我這樣說談起來容易失焦。但三十年來,我也沒看到其他國家的人才進來啊?對於國際人才而言,亞洲的機會是過去三十年最好的,可是來亞洲的人才,不可諱言的都選了香港,新加坡,以及晚近的上海,北京。這樣的發展,其實都跟中國在政治上對台打壓無關,只是我們不停的用不同的藉口來搪塞,而不去檢討自己的胸襟與國際觀。


有一回,我和幾位東南亞國家的精英聊天下事,發現他們大抵都能以世界的層次來看自家事。而在台灣,大家都耽溺於「本土意識」,只是把國家大事越談越本地化,民粹化,不知道將機會做大,而只顧著分食既得的利益,小到別人都沒興趣,沒利益,或聽不懂為止。這樣的見識與胸襟,如何讓世界走進台灣?遑論台灣走進世界?

*作者為任職於舊金山Solarmer Energy Inc. President/Founder./屏東排灣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