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這兩年的歐洲難民潮、加上今年初川普的移民禁令爭議鬧得沸沸揚揚,移民問題似乎也將是今年奧斯卡典禮上無法迴避的焦點。川普1月27日針對七個穆斯林國家簽署的「入境禁令」,讓入圍最佳外語片的伊朗電影《新居風暴》(The Salesman)直接成為受災戶,導演阿斯加法哈蒂(Asghar Farhadi)及本片女主角為此公開譴責此行政命令的歧視及隔離色彩,面對法哈蒂的缺席,影藝學院主席艾薩克斯亦在奧斯卡午宴的演說中聲明「藝術沒有國界和語言隔閡」,呼籲全球電影人在政治封閉的年代一同為創作自由挺身結盟。
當川普禁令在傳媒上引發移民話題的激辯時,今年不少奧斯卡入圍作品恰巧都直接或間接地呼應了背後的人道爭議 ,入圍最佳紀錄短片的五部作品中,有三部都在探究敘利亞內戰的難民危機:《4.1英里》(4.1 Miles)描述了希臘海巡隊搶救飄洋渡海的敘利亞難民、《瓦塔尼:我的家鄉》(Watani: My Homeland聚焦於逃離阿勒坡戰火、舉家移居德國的一個平凡家庭、《白盔》(The White Helmet)則紀錄了人道救援組織在烽火中搶救傷亡平民的義舉(片中主角預計亦計畫出席頒獎典禮);無獨有偶,另一部入圍最佳紀錄長片、獲得去年柏林金熊獎的《海上焰火》(Fire at Sea),亦毫不閃躲地凝視了難民在偷渡遷徙時所身處的人間煉獄。
除了刻劃現實處境的紀錄片作品,劇情片項目中呼應移民議題的作品亦不在少數:入圍最佳影片的《漫漫回家路》(Lion)描寫與家人失散的印度男孩如何被澳洲家庭收養接納;角逐最佳攝影指導獎的《沉默》(Silence)講述日本幕府時代的排外宗教迫害及移民檢查;外語片《明天別再來敲門》(A Man Called Ove)中伊朗移民家庭的溫暖友情軟化了瑞典孤僻老人的心防;甚至連科幻片《異星入侵》(Arrival)裡各國政府面對外星訪客的敵對態度,以及語言學家女主角試圖以「溝通」取代「武力」的心態,都精準反駁了此刻美國政府上下瀰漫的仇外恐懼(xenophobia)。
當川普總統及其團隊頻頻在媒體上以捕風捉影的謠言,散佈難民將造成「恐怖分子入侵」、「犯罪率提高」的負面印象時,這些入圍作品適時地叩問了美國人的良心,質疑當美國自詡為自由世界領導者的同時,能否在難民議題上樹立道德榜樣。
銀幕內外的性醜聞風暴
另一個奧斯卡關鍵詞「性醜聞」,並非意指它是今年入圍影片的主要故事題材,但銀幕內外的性暴力及醜聞事件,確實為本屆奧斯卡增添了一絲微妙的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