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緊急行動主管伯吉恩(Dominique Bourgeon)則警告,情況不會如此樂觀,現在蝗蟲密度已經過高,即便正常濕度的環境,也不一定能阻擋蝗蟲孵育,事態已相當嚴重,人類必須做出行動。氣候專家認為氣候變遷可能使印度洋形成更多氣旋並影響東非,代表未來可能會爆發更多波「蟲蟲危機」,伯吉恩則稱這種狀況將成為「新的日常」。
專家指出,這代表肯亞、衣索比亞及其他過去極少遭遇蝗害的東非國家面對此次蟲害可能措手不及,但他們可以加入位在「抗蟲前線」的國家。這些西非、中東國家擁有豐富的除蟲經驗,也在經常爆發蝗害的地區培養出訓練有素的監控、預防系統。
蝗蟲入侵恐成最後一根稻草
FAO已向國際請求7600萬美元(約新台幣2286億元)捐款以投入除蟲行動,但目前只籌到1900萬美元(約新台幣571億元),即約1/4的金額。FAO發言人巴薩(Alberto Trillo Barca)呼籲全球,不要小看此波蝗蟲爆發,因為這些「若蟲」再過3到4周就會長出翅膀,並向作物開始萌芽的索馬利亞南部、肯亞部分地區、衣索比亞等地區遷徙。伯吉恩強調,這將對糧食供給帶來災難性的影響,而其他早就因內戰及貧窮而受饑荒折磨的國家如南蘇丹(South Sudan)、厄利垂亞(Eritrea)、吉布地(Djibouti)也可能無法倖免。
烏干達(Uganda)防災特派員奧沃(Martin Owor)表示,蝗蟲9日起已開始在肯亞及烏干達邊界現蹤。資深蝗蟲預測員克瑞茲門(Keith Cressman)稱,再過數周,蝗蟲將開始褪皮,而這階段的蝗蟲呈現亮粉色,也是最飢餓的時期,就像「飢腸轆轆的青少年」,而一個月後這些蝗蟲就會成為成蟲,準備好產卵孵育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