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對生物與棲地的影響遍及世界各地,在棲地崩解的南極地區,狀況尤為險惡。氣溫上升、海冰減少、食物銳減等因素直接衝擊企鵝生態,例如2012年的衛星圖像研究就發現,2003至2010年間頰帶企鵝的數量約減少39%,最新調查則顯示,單一島嶼的頰帶企鵝數量比1970年代的紀錄少了58%,科學家指出企鵝生態巨變的主要因素正是氣候變遷。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11日報導,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從2019年春天起進行約一年的長征,從北極航向南極,欲喚起民眾對海洋保育的重視。美國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4位科學家也跟隨長征隊伍,使用無人機和計數器紀錄南雪特蘭群島(South Shetland Islands)的企鵝數量,發現許多島嶼的頰帶企鵝(chinstrap penguin)大幅減少。
頰帶企鵝(又名南極企鵝、帽帶企鵝)是最具侵略性的企鵝之一,成鳥的頭部下方有一條黑色紋帶,因而被稱作頰帶企鵝。
科學家在象島(Elephant Island)只觀測到5萬2786對育雛成鳥,這個數字是1971年調查紀錄的42%;洛島(Low Island)一向被認為是頰帶企鵝的最大棲地,粗估企鵝數量的減少幅度和象島相當,而利文斯頓島(Livingston island)的頰帶企鵝數量也遠比過往紀錄少。
完整的頰帶企鵝數量調查,要等到綠色和平組織的遠征結束後才會公布,不過科學家已經確認頰帶企鵝的數量縮減幅度明顯,而其他更能適應環境的企鵝如巴布亞企鵝(gentoo penguin)則填補頰帶企鵝的空缺。
Penguin colonies in some parts of the Antarctic have declined by more than 75% 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y, largely as a result of climate change, researchers say https://t.co/kTwRkoZgSx
— CNN (@CNN) February 11, 2020
南極升溫5°C 衝擊南極食物鏈
遠征成員之一、鳥類觀察家斯特雷克(Noah Strycker)說:「這顯示1970年代以來,海洋生態中的某個環節已被破壞,或者完全改變了。」他指出頰帶企鵝的繁殖成功率仍然穩定,代表變故發生在亞成鳥獨立生活之後。科學家相信,造成頰帶企鵝大幅減少的原因最可能是氣候變遷。
人類活動造成冬季氣溫上升,現今南極半島的冬溫比前工業時代高出5°C(南極半島是全世界氣溫上升最快的地區),早前的歷史高溫17.5°C,也被新測得的18.3°C打破。
“We’ve been in the Antarctic for the last month, documenting the dramatic changes... as our planet warms,”
— Paul Dawson (@PaulEDawson) February 7, 2020
“In the last month, we’ve seen penguin colonies sharply declining under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is supposedly pristine environment.” https://t.co/2S91NXwKuf
氣溫上升,代表一年之中海冰凍結得更遲而融化得更早,這個現象對南極食物鏈造成負面影響,因為海冰是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重要的生長環境,海冰減少,連帶影響食用浮游植物的磷蝦和更上層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