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台灣民眾為了買不到口罩而人心惶惶之際,全球將近六十個國家已經對中國人員與貨物禁運,以確保自己國家沒有防疫上的漏洞。
然而,即便在過去將近兩年的中美貿易戰壓力之下,不能否認中國目前的確在國際供應鏈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當中國的產品無法出口時,上游與下游相關廠商都連帶深受其影響。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內部也因應防疫的封城政策,而讓諸多工廠無法在春節結束後準時開工,復工也遙遙無期。這次武漢疫情恐將大幅度改變全球供應鏈的藍圖。
因為中國生產鏈的停擺,各個原物料價格也因中國進口需求下降而下跌。例如,在過去兩周內,國際原油價格已經下跌了一五%。中國供給與需求能力下降,可能導致全球市場進一步萎縮。
重點就在中國的防疫能力,如果疫情在短期之內無法被控制,那另一波全球經濟萎縮可能即將來臨。根據一篇BBC的報導指出,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對今年中國與全球第一季的經濟成長率估算都下降,第一季中國年成長率低於四%,全年則五.六%,疫情爆發前的預估兩者都是六%。至於全球經濟成長會比原先少○.二%。
全球經濟並不會因為中國疫情升溫而立即停擺,消費者的基本需求仍然主導著市場的走向。
中國做為基本汽車零件與電子零件供應商的角色,可能在這次武漢疫情之後產生重大轉變。多數受到這次疫情影響而造成零件或原物料供給停擺的廠商與跨國企業,將會更迅速地在其他國家設廠,進而分散之前過度依賴中國零件商的情形。
由此觀之,許多發展中國家如東南亞、非洲與中南美洲國家,將有機會可以得到大筆外資的進入,創造自身的工作機會,並成功提升自己國內的產能。這將大幅度改變中國的產業結構。分散對中國製造鏈依賴的策略,在過去幾年就已經開始了,但中美貿易戰與這次的武漢疫情,將會是一個強效的催化劑。或許中國做為世界工廠的時間,只剩下不到幾年了。
在台灣忙於防堵武漢疫情的時候,政府可能也要仔細地思考,如何在全球生產鏈的轉移下,重新定位台灣自己的角色。如果等到武漢疫情結束後才開始回應這個問題,那必定為時已晚。
*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中心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