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蔚然專欄:陣陣來襲的懷舊風

2014-05-27 05:39

? 人氣


在博伊姆的理論架構裡,懷舊主要以兩種形式表現:修復型懷舊(restorative nostalgia)與反思型懷舊(reflective nostalgia)。這兩種不是絕對的類型,而是傾向和成分:「修復型的懷舊強調『懷舊』中的『舊』,力主重建失去的家園和填補記憶的空缺。反思型的懷舊著重『懷舊』中的『懷』,亦即念想與遺失,或是回憶中不完整的過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修復型懷舊


根據博伊姆,熱衷於修復型懷舊的人通常不認為自己懷舊,他們深信懷想對象的真實存在,並賦予它高度的道德意義,而且在狂熱份子心目中,懷想的對象和「真理」之間幾乎可劃上等號。就修復型懷舊的人而言,「過去」大抵是純淨、無邪、美好的,因此他們對於所選擇的「過去」有無限的憧憬而少有批評:「過去之於現在,乃是一種價值;過去不是某種延續,而是完美的快照。而且,過去是不應該顯露出任何衰敗跡象的。」


然而在懷舊的手段裡,修復型企圖複製的其實不是「真正的過去」,而是經由完美想像過濾之後的「過去」。「過去」因此被懷舊者「發明」了。在台灣戰後文化史上,蔣介石推展的「復興中華運動」是最顯著的例子,而《梅花》這部電影不過是它眾多產品中的一朵花。


除了提倡恢復本源,修復型懷舊還擁抱另一套故事情節,那就是密謀理論(conspiracy theory):密謀式世界觀反映出對於超驗宇宙論,以及前現代時期的懷舊;它的基礎是單一的超歷史情節和二元對立的善惡之爭。用簡單的話解釋,就是「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對立。任何反對「我們」的「他們」往往被妖魔化:我們因某種緣故感覺不安,於是要為我們的不幸找個替罪羔羊。「我們把嫌惡之情投到他們身上,並且開始相信他們是嫌惡我們的,而且想破壞我們。」博伊姆舉例,從俄帝時代屠殺猶太人到納粹和史大林的恐怖主義,到1950年代美國麥卡錫紅色戰慄,「都是以恢復家園的名義來回應密謀理論而運作的。」台灣也有慘痛的經驗: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以及解嚴之前的白色恐怖。


反思型懷舊


相較於修復型強調集體記憶、並企圖「喚起民族的過去和未來」,反思型懷舊更關注個人的和文化的記憶。這是一種帶著自覺或自嘲的懷舊,當事人會面帶苦笑地承認自己懷舊,而懷舊的同時也體認到「人的侷限與過去之不可返回這個事實。」反思型懷舊並不貪圖重建神話式的故土;它熱衷於距離,而不是對象本身。這一類型的懷舊敘事是「諷喻的、非終結的、片段的」;過去不是依照現在的想像形構,也不被當作現今災難的警示預言。非目的性的反思型懷舊在玩味過去多重面貌的過程中,逐步探索過去和現在之間的辯證關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