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說明之:設若某政黨依得票比率獲配20席議員時,原則上該黨排名前20名的候選人就可成為新科議員;但原排名在20名以外的候選人,若個人所獲的票數超過選委會公布的優先門檻票數(開票總數÷150席×25%)時,得以將原排名順序在前,惟票數較渠少的候選人擠下,若渠得票數能擠進該黨前20名時,就可以越位成為議員。此外,若因該黨獲得執政機會,有議員轉任閣員時,則該閣員所遺的議員席次,又可由同黨排名較後的候選人依序遞補之。
第二院議員的直選可說是荷蘭最重要的選舉,所以投票率通常都很高,1970年以前平均超過94%;而1971-2012年間曾舉行14次大選,這14次選舉的平均投票率則為80.4%,最高為1977年的88.0%,最低為1998年的73.3%。
2.從未曾一黨過半,故選完得再費3個月籌組執政聯盟
荷蘭政壇一向呈現多黨林立的局面,自實施第二院議員直選以來,從未出現過單一政黨斬獲過半數議員的席次,致能單獨組閣的情況。歷史上曾獲最高得票率的是1989年基督民主黨(CDA)以35.3%的得票率,獲得54席的議員。
因而當選舉結束,確定各政黨議員席次後,平均需要再花88天(最長208天,最短31天),讓議員數比較多的政黨去協商如何組成《執政聯盟》(Coalition);然後再由《執政聯盟》籌組內閣,通常內閣總理會由執政聯盟中,最大黨的黨魁出任之。
目前登記參選3月15日選舉的政黨數,已高達28個,其中有14個是2014年以後才成立的政黨。依民調顯示可望獲得10席以上議員數的政黨,依序計有:自由黨(PVV)、自由民主黨(VVD)、基督民主黨(CDA)、66民主黨(D66)、綠色聯盟(GroenLinks)、工黨(PvdA)、社會黨(SP)、以及50歲以上的老伙子黨(50Plus)等8個政黨,戰況堪稱混亂。
鑒於這8個黨選後都有機會成為執政聯盟的一員,為避免本文篇幅過長,謹以附錄方式列出這8黨在政治光譜上的屬性、本次選舉主軸或口號、具體的經貿政見、以及荷蘭政府負責經濟和環評分析的機關為方便選民投票,對政黨具體的經貿政見以計量模型,分析出各政黨的主張若落實於政策後,究竟會對荷蘭2018年至2021年的經濟產生什麼樣具體影響的分析等,請有興趣的讀者參閱附錄一。
3.選後的最大黨,可能淪為最大在野黨
由於政黨間必須靠聯盟來達到過半的組閣門檻,又由於差不多大的政黨林立,所以歷史上曾發生過2次最大的政黨,因無法獲得友黨的支援籌組執政聯盟,最後淪為最大在野黨的命運。第1次發生在1977年的選舉,當時工黨(PvdA)獲得47席,為選後最大黨;但最後卻由第2名的基督民主黨(CDA,45席)和第3名的自由民主黨(VVD,36席)出面組閣。接著1982年的選舉,工黨(PvdA)又以53席再度蟬聯最大黨,可是還是找不到其他願意合作組閣的政黨,最後只得又拱手讓CDA(49席)及VVD(28席)繼續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