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任何名義把臺灣從祖國分裂出去」,堅定不移推動「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有台灣媒體對比近年報告中的涉台部分後,認為大陸今年「反獨」的聲調更高,但也有人認為「沒新意」。實際上,政府工作報告涉台部分雖然只有208字,但其中包含的信息量卻是巨大的,更蘊含了大陸對台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和新目標。
報告提出「持續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為臺灣同胞尤其是青年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多便利」,顯示大陸在高度重視「台獨」分裂活動現實威脅的同時,更加注重面向未來管長遠,冀望透過實實在在的政策舉措,更多爭取島內年青世代的理解、認同和支援,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可長可久的民意基礎。
所謂「得青年者得天下」,抓住了兩岸青年的心,也就意味著贏得了兩岸的未來。從現實層面來看,島內「獨」派爭奪青年的動作可謂「快、准、狠」,始自李扁時代的「綠化教育」,通過「去中國化」、不斷強化青年的「臺灣主體意識」和民主、人權的「普世價值」,甚至將二者操作為不可兼得的是非題。直接造成了近年來島內青年國族認同的嚴重異化,作為始作俑者的民進黨則憑藉在「首投族」中的巨大優勢,重返臺灣政治舞臺的中央。
然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滿心期待改變的臺灣青年,等來了「自己人」上臺執政,卻沒有等來自己想要的生活。如今的當政者曾給他們描繪了一個無比美麗的「臺灣夢」,卻現在無法提供實現夢想的途徑和方法。高房價、低工資甚至「畢業等於失業」的殘酷現實讓很多年青人開始反思,這是為什麼?出路又在哪裡?一向善於操作民意的民進黨的的民意支持度也一路下滑。
可以說,大陸方面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並決定由此為臺灣青年的未來提供新的可能,也為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破題。翻看李克強和俞正聲所作的報告,都將工作對象指向臺灣青年。李克強的報告提出,要為臺灣青年「提供便利」,俞正聲的報告則著重強調「加強兩岸青年一代交流交往」。
對於兩岸交流中臺灣青年遇到的問題,如在大陸求學、生活中常常遇到差別化待遇的問題,不能完整使用大陸協力廠商支付的問題,在大陸就業範圍窄,卡式臺胞證不能直接購買高鐵票的問題等等,大陸已經著手破除這些客觀存在的「玻璃門」。讓更多臺灣年輕人融入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大局,更多享受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巨大紅利。可以看出,在兩岸官方溝通協調機制停擺後,大陸已經將「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動力放在民間,也不再追求「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而是在重點針對臺灣青年釋放政策利多的基礎上,強調經濟、文化、情感上的融合發展。
如今,大陸不斷推出政策措施為臺灣青年提供便利、創造福利,將對台工作理念浸潤至這一「少數群體」的求學、就業、工作、生活之中,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必然成為其日常生活和自覺行為。至於台灣民意走向何時能改變?則完全可以「慢慢來」,因為,「一切都來得及」。
*作者為中國媒體人,特約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