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inaDowner Enough whining, what's not to love?
— helen pringle (@helenpringle) 2017年3月7日
Ampelfrau und Ampelmännchen. pic.twitter.com/G5IqvyIyNv
台灣首創動態小綠人
行人交通號誌以人物圖案呈現最早在1961年由東德交通心理學家卡爾.佩格勞推出,當時以戴帽子造型的「小綠人」(Ampelmännchen)作為行人專用的交通號誌,而台灣台北市則在1998年首創動態版的號誌小人,依舊保有戴帽子的造型。
隨著性平意識上升,號誌小人不再只有男性象徵,2004年起,德國東部城市茲威考(Zwickau)、德勒斯登(Dresden)和菲爾斯滕瓦爾德(Fürstenwalde)陸續推出綁辮子、穿裙子的「小綠女」(Ampelfrau)。全球第1個進行男女均可投票選舉的紐西蘭,2014年在首都威靈頓設置8個「小綠女」行人號誌,紀念女權運動者謝帕德(Kate Sheppard);2016年更推出紀念知名反歧視人士、變性女子魯普(Carmen Rupe)的行人號誌。
London Pride: Gay and trans symbols replace green man on traffic light pedestrian crossings for festival - The… https://t.co/V3aWVH0i0p
— London (@London24x7) 2016年6月20日
藉由小綠人身影 傳達性別平等理念
部分國家也透過號誌小人強調LGBT族群權益,奧地利維也納在2015年推出「男男」和「女女」的行人號誌,維也納市政府希望藉此「讓駕駛人更注意交通號誌」,同時傳遞維也納是個包容的城市,而德國第3大城慕尼黑之後推出相同的LGBT行人號誌;英國倫敦則在2016年6月推出LGBT行人號誌,號誌小人牽手動作構成愛心圖像,而倫敦首位穆斯林市長漢恩(Sadiq Khan)更是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