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志專欄:主場新聞.香港與我

2014-07-29 12:16

? 人氣

香港主場新聞熄燈,原因絕不僅止於財務或新媒體的生存模式而已。(取自臉書)

香港主場新聞熄燈,原因絕不僅止於財務或新媒體的生存模式而已。(取自臉書)

2013年年底,我和主場新聞的創辦人劉細良有一場對談。因為在這一年,比較自我貼金的說,我擔任主編的《號外》和《主場新聞》都試圖讓我們的媒體成為香港文化、社會與政治變遷的一環,都希望成為改變香港的新力量的平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號外vs主場 我們的熱情我們的夢

有趣的是,一個是「新」媒體──這個「新」既是年紀,也是形式,另一個則是一個三十多年的老媒體,也是一個最傳統、最不即時的月刊。但我們兩者確實有許多共同價值,只是以不同方式介入社會。

主場另一位創辦人蔡東豪也在臉書上這麼說過,主場和號外的親近,是因為他們認同我這個在香港打拼的台灣人。

因此,我一直很感謝主場新聞,一如他們也給予許多博客一個重要的平台,或者反過來說,是這些多元的博客的投入,造就了主場的新聞革命。無論如何,主場新聞確實打開了新的想像(雖也有其侷限),集結了香港的新能量,必須他們的創辦人和編輯們打過了美好的一仗。

breaking views掀起香港新聞革命

從主場新聞在2012年的一開始,我就注意到這個網站,一方面是和創辦人劉細良、梁文道認識,另方面是這個網站接近我自己一直所期待的新媒體。我一直覺得台灣的臉書世代,尤其是比較關注公共事務的關鍵性讀者,慢慢開始形成一套他們的價值、思考方式和關注焦點,但是傳統媒體仍然被傳統思維和方法所主導,因此他們的新聞往往不是這群日益擴大的讀者的關注焦點。但另一方面臉書上的訊息是分散而零碎的,缺乏一個聚集的平台,仿效Huffington Post的主場新聞可以說是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在網站會摘要傳統媒體的新聞,也選取社交媒體上的各種訊息和文章。尤其,他們強調在這個訊息爆炸的時代,重點不是breaking news(即時新聞),而是 breaking views(即時觀點),所以重要的是去呈現解讀新聞的好觀點。

更重要的關鍵不只是在於「形式」,更在於編輯群本身的價值和思維,他們清楚知道這個關注公共事務的新群體重視什麼議題,他們的頭條大多和傳統媒體(包括其網站)的頭版絕不相同,而能越來越獲得的讀者的信賴,因為你知道你關心的主題大部分會在上面出現,而反過來,由於他們乘載了這個關鍵性群眾的能量,也讓主場對主流新聞有議題設定的能力。

當然,還有他們的語言和視覺設計,大膽、新鮮、有趣,且新聞之外,還有主場生活和主場藝術,後者尤其成為香港最活躍和重要的藝術網站。

主場新聞網站瀏覽量每個月有三十萬的訪客,確實掀起了一場香港的新聞革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