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面試者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比較一致:第一是流量、第二是交易量、第三是其他,這個其他包括轉換率、交易額等。但這真的是CEO想看的嗎?換位思考或許會有不同的答案……
我在面試數據分析師的時候,一定會問他們一個問題:「假如我是一家知名電子商務的CEO,今天是星期一早上九點,請你提供我三項數據指標,向我證明,在過去的一週裡,企業營運一切正常,讓我踏實。你認為,會是哪三項指標呢?」
絕大多數面試者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比較一致:第一是流量、第二是交易量、第三是其他,這個其他包括轉換率、交易額等。當他們這樣回答完後,我會反問:「剛剛我問的問題,你真的聽清楚了嗎?」這時候,有人會回答說,我聽清楚了,答案就是這三項數據。
往往這個時候,我會提醒面試者:「請注意,我要的數據是給CEO看的,而且還是頂級電商的CEO,而且時間軸是一週的敏感性數據。」面試進行到這一環節,我就發現大部分面試者根本聽不懂「CEO」的含義。事實上,既然是CEO,就意味他是公司的最高領導層,給他看的東西顯然要與其他人不同。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會發現絕大多數的面試者,很少會換位思考。他們都是從自己的角度思考,而不是以一個數據分析師、要給 CEO彙報三項數據指標的分析師身分,來思考問題。
那麼,什麼是以數據分析師的身分思考問題?通常,在我問出問題時,作為數據分析師的你,首先要想,CEO會關注什麼數據,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是風險最大的,還是風險一般的?或者是最近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提供給 CEO的數據有哪些注意事項,等等。
所以,我要再問問面試者:「當你坐在面試桌對面給我答案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在星期一的早上,這家知名電商CEO真正想看的是什麼?」
再想想這個問題,你到底有沒有真正聽清楚CEO、知名電商、一週敏感性數據,這些關鍵字?CEO要的是踏實——他聽完就可以安心吃早餐了。在正常情況下,首先,不要急於回答我提出的問題,而是先問清楚什麼是踏實,切勿自己先做假設。以下,我們可以假設一個相對理想的面試場景。
你反問:「什麼是踏實的狀況?」
我回答:「最近這家電商和另一家電商在打價格戰,而最近又新推出了圖書項目,那麼 CEO最關注的是,這些圖書的業務做得好不好。」
你再問:「什麼是好?是否基於每天買書的新增用戶和原有用戶購書的數量?而且,CEO是希望用書吸引新用戶,還是想透過圖書業務的推廣,讓現有用戶進行交叉購買?」
在這些思考結束之前,你絕對不能給出指標。因為,在沒有解決一個問題的內涵之前,任意給出的一個指標,必錯無疑。在我做面試官的經歷中,很多看似有經驗的數據分析師,往往在我還沒解釋清楚我提出的問題時,就搶著作答。絕大多數人,在思考不到一秒鐘的時間,就給出答案,而這一秒鐘的答案,我可以確定他們根本沒有聽清楚我的問題。
作為一名數據分析師,如果你不把自己的分析與當下結合,便無法進步。有趣的是,當我把這個問題貼在網路上時,還是會有很多人追問我答案是什麼、CEO關心的到底是哪三項數據。這時候,我真的很想說,答案不是結果,方法才是。
*本書作者在2010年至2016年先後任職於支付寶、淘寶,並擔任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及首任數據委員會會長,期間開發多個數據產品,成功帶領阿里巴巴轉型成為數據公司。本文選自《大數據的關鍵思考(增訂版):行動╳多螢╳碎片化時代的商業智慧》(天下雜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