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香港天氣炎熱,傳媒更熱。過去半月,除了國際上在一周內有三起空難事件外,香港本地的政治新聞也因為政改爭論和立法會兩派之爭而持續,繼跟美國政界關係密切的反共傳媒大亨黎智英被揭發,過去兩年秘密向泛民各政黨、政團乃至包括多名立法會議員、前政務司長陳方安生在內的反對派人士合共捐款四千萬港元四天後,另一個由他間接資助的網上媒體「主場新聞」也結束。
本來,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各種名目的新聞網站或意見網站何其多,不過,《主場》到底是一個影響力不小的網站,因為它的四位創辦人是知名媒體人,包括著名文化評論家梁文道、傳媒人兼前中央政策組顧問劉細良、財經界才子兼主要持有人蔡東豪以及熟悉網站運作的宋漢生。
四位創辦人有一個共同特點是,都是黎智英旗下刊物的專欄作者或前員工,也是典型的香港醒目仔,他們有理想,希望模仿美國成功的新聞網站《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做一份具香港特色的網站。
由於幾位創辦人的知名度和熟悉媒體操作,一開始就抓住香港人渴望普選、害怕中央干預等心理,時值新上任的香港特首梁振英的認受性和個人在家居潛建上嚴重疏忽等問題,網站報道(內容主要來自《蘋果日報》)和評論即以敢於批梁的形象出現,對特首梁振英乃至本届政府官員極盡揶揄而出位,也因此被梁振英支持者網站「港人講地」諷刺為「煮梁主場」。
本來,在言論高度自由的香港,反共既是立場,也是生意,而且,這門生意的風險不高,《蘋果日報》在過去十多年的成功就是例子。「主場」的反共色彩不算濃,但批梁振英的味道卻很重,而梁又被妖魔化為地下黨員,所以,「主場」立場鮮明的形象很快得到一班反梁分子和恐共人士的和應,繼而擴大到反政府的支持者、反內地人的本土派,乃至激進的青少年,如中學生政治組識學民思潮等,當然還有一批慕名而訪的媒體文化人。
因為「主場」雖以政治新聞和政治觀點掛帥,但還闢有文化評論和藝術生活等軟性欄目,而且開設有博客群,給苦無機會發表政見或表達觀點的年輕作者一個平台,而它的臉書網頁瀏覽量高,據說停刊前一個月的數據是,平均每日「獨立瀏覽人次」有30萬人。
然而,創辦人的媒體背景和鮮明的政治立場雖是其特色,令並吸引到一群讀者,但偏頗的報道取向和評論觀點卻局限了它的發展,終究只是「小圈子媒體」而欠缺大氣,自然難以得到廣告商的垂青,虧蝕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