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任何報導最起碼得要經得起「經驗法則」與「論理法則」的檢驗。所謂經驗法則係指吾人其於日常生活經驗所得之定則,並非個人主觀上的推測而言。而所謂「論理法則」即邏輯法則,亦即推論是否合於邏輯。
令人不解的是,上述諸多恐怖又不可思議的「目擊故事」,例如:「20位年輕人被屠殺。在他們被刺刀刺死前,先被閹割、去耳、削鼻」,以及在高雄「數千人從監獄被拖出來,雙手以鐵絲捆綁」鮑威爾自稱是他「從可靠的外籍目擊者那裡取得的」。
但是,經過這幾十年來,台灣各公民團體,甚至學術機構對228事件當事人所作的口述歷史或訪談資料中,為什麼都沒有台籍的目擊證人呢?這就不免有悖「論理法則」了!
其次,從「經驗法則」來看,當過兵的人都知道,「刺刀」是用在「刺槍術」中「刺」的功能。拿「刺刀」削甘蔗都很困難,更遑論「用刺刀砍下雙手」。顯然這段描述,違背了我們大家的「經驗法則」。
鮑威爾228報導的「消息來源」
那麼鮑威爾所報導的血腥故事,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根據鮑威爾自述,他是在3月19日抵達台北的 。但是,228事件發生到3月15日,全台已大致恢復平靜了。
換言之,他所能採訪到的,不是現場目擊的「新聞」而是經過二手或三手傳播的「傳聞」。因此,在他的報導中,對於引發事件的「女主角」林江邁的情況就有明顯的錯誤。
鮑威爾當報導:林江邁被「警察以槍托重擊死亡」。但事實上,林江邁當時僅受輕傷,她後來一直活到民國五十八年才因罹患肝硬化而死亡。
其次,在鮑威爾的通篇報導中,他一再聲稱引述自「外籍人士」的目擊。但是,他卻沒有交代清楚,所謂的「外籍人士」究竟是什麼人?
事實上,228當時是在二次大戰結束不久,在台灣的「外籍人士」為數不多。此,鮑威爾來台採訪,最有可能接觸的「外籍人士」,當屬美國駐台領事館的官員。根據文獻記載,美國當時駐台領事館,只有三位美籍官員。領事布雷克Ralph J. Blake,,領事葛超智George Kerr,聞處主任卡竇Robert J. Catto。
孫科1948年2月來台訪問時,曾在演說中指控「美國駐台領事館的一位新聞官員」,「利用美國記者不諳地方語言,從中歪曲事實⋯⋯」顯然孫科暗指的「新聞官員」是卡竇。但是,我們卻可在副領事葛超智的著作《被背叛的福爾摩沙》Formosa Betrayed 一書中,卻可發現若干與鮑威爾的報導,高度雷同的故事。其中第一手的線索是「達姆彈」的故事。
鮑威爾報導情節與葛超智雷同
根據「被出賣的台灣」一書,第十四章標題為「三月屠殺」中,葛超智宣稱他曾親自處理了一起有關「達姆彈」的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