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昨國台辦公布名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為「26條惠台措施」。
這是繼中共2018年2月28日公佈《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惠台措施》後,又一次大張旗鼓的「惠台」動作。
灣灣怎麼不回家?
事實上,回顧中共自1979年1月1日正式發表所謂《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年來,中共前前後後出台了許許多多所謂的「惠台」政策。對台灣同胞的稱呼,也從「骨肉同胞」一路進化到了暱稱「灣灣」!
但是,台灣人的反應,卻不見的很領情!就以這次中共央視主播海霞,在她主持的「主播說聯播」節目中,溫情呼喚:「灣灣,回家吧。」,台灣網民的普遍反應卻是「噁心」!甚至於台灣的民調顯示,「討厭共產黨」的人,居然高達百分之六十八。
中共對台統戰效果遠不如預期,當然會讓大陸方面覺得十分挫折,甚至於還不免滋生「熱臉貼冷屁股」的惱怒!從而出現「我把你們當同胞,你把我們當錢包」這類的反彈。
中共的「天朝迷思」
古人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為什麼中共統戰多年,「骨肉同胞」始終不領情?「灣灣」一直不願回家呢?
事實上,中共常視台商赴大陸投資經商,或是兩岸貿易,當成是「賞賜」給台胞的「錢包」。歸根究底,這就是中國在歷史上長期以來「閉關自守」、「朕即天下」的「天朝迷思」在作祟。
中國幅員廣袤,地大物博,長久以來停滯不前的農業社會,使得中國長期以來,不覺得有「國際貿易」的需要。
另一方面,鄰近國家和邊疆毗鄰的遊牧民族,卻往往需要中國的茶鹽、絲綢、珠寶和藥材。但是,有限的邊貿,經常不足以滿足他們的需要,尤其是高級珍稀的絲綢、珠寶,往往要靠著對「天朝」的「朝貢」,才能「薄往厚來」的換得天子的豐厚賞賜。
這套以中國為中心,以皇帝為主宰,充滿了政治化與儀典化的「朝貢」體制,久而久之,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國際貿易「型態」與「心態」。因此,當英國工業革命後,在「重商主義」mercantilism影響下,要求與中國進行平等互惠的貿易通商時,雙方就產生了嚴重的觀念衝突。
1793年,英王喬治三世以祝壽為由,派遣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為正使,率領使團到訪清朝,想要覲見乾隆皇帝,要求互派公使,開放通商。但是,卻因碰觸到「朝貢」的體制問題,馬戛爾尼不肯按照中國朝覲規矩,向乾隆帝進行跪拜磕頭之禮,而遭致清朝以「不合體制」為由,所請事項一律不准。伏下了後來中英鴉片戰爭的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