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氣爆事件引爆了政壇震撼彈,4名高雄政務官下台外,經濟部長張家祝也因不堪政黨惡鬥而掛冠求去,舉國上下全力慰留,商界稱張家祝是個人才、總統馬英九對於慰留不成感到「難過、遺憾」,隨著張家祝請辭已成定局,台灣經濟發展前景似乎也跟著黯然無光。
等等,張家祝是誰?
不就是去年底台灣指標民調公司所作的內閣首長民意調查中,滿意度以5.8%墊底的經濟部長嗎?怎麼原本不被外界所肯定的經濟部長,如今卻成了舉國仰賴的台灣經濟發展重要推手?或者應該換個角度來說,原本就應該在台灣經濟發展扮演關鍵角色的經濟部長,怎麼會淪為民意滿意度墊底的首長?
事實上,不只張家祝,從2008年5月馬政府上台以來,歷屆經濟部長包括尹啟銘、施顏祥到堅持請辭的張家祝,沒有一位經濟部長民調不墊底,尹啟銘轉任經建會主委(國發會前身)後,民調同樣掉車尾,僅贏過當時的經濟部長施顏祥。
平心而論,這3位部長除了尹啟銘偶爾發言不當外,施顏祥與張家祝都算敬業謹慎,雖不見豐功偉業也沒犯下太大錯誤,民調墊底顯非個人問題,追根究柢,台灣這10多年來沒有產業政策恐是主因。
以石化業為例,2008年政黨輪替後,國光石化與六輕五期兩起總投資金額合計破兆元的重大投資並列國家重大投資計劃,2010年7月當時經濟部長施顏祥多次力陳「台灣不能沒有石化業」。
隨著環保團體反對聲浪高漲,原本力挺國光石化的府院高層立場動搖,國光石化環評未卜,直到總統馬英九於2011年4月22日跳到第一線,召開記者會宣布「官股不繼續國光石化投資案」,全案才明朗化,持股43%的中油不投資國光石化,等同宣告全案撤案。而在馬英九召開記者會的當下,從中油退休銜命推動國光石化的董事長陳寶郎,才剛結束環評大會審查,正在台北往高雄的高鐵上,事先完全不知道國光石化將撤案,直至接到記者求證電話才知道「政府不玩了」。
攸關國家重大投資的產業政策隨著民意轉向而搖擺一瞬間,原是經濟發展重要推手的經濟部沒有置喙餘地,甚至連國光石化撤案的記者會,都是總統馬英九跳到第一線宣布,施顏祥連配角都稱不上,民調又怎麼能不探底?
在石化業兩大投資計畫破局後,2011年6月,經濟部針對石化業發展又喊出「質在內、量在外」,行政院隔年3月定調推動「石化高值化」的「產業政策」,並以國內特殊化學品產業龍頭長春集團為標竿,希望國內石化業者可以偋棄產能不斷擴充的營運模式,切入量少質精、附加價值高的利基市場,包括台塑集團、中油以及長春集團都相繼提出高值化產品投資計畫來響應政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