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3年時間過去,企業提出多項投資計畫迄今都卡在環評大會,去年11月27交棒的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甚至氣到痛批「長春在新加坡5億新加坡幣的新廠投資計畫不到3個月就通過環評,3年時間,新加坡廠都已經蓋好投產了,反觀台灣,長春配合政府提的高值化投資計畫連個影子都沒有,到現在還卡在環評,一項投資到底是經濟部、環保署,還是行政院說了算?台灣現在是誰說話算數?」
不管誰說話算數,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國內石化業者早已不耐政府產業政策不明,棄守台灣而轉向海外發展。事實上,近年台灣產業政策不明又豈止是在石化業?
台灣的面板產業已經被中國追上,台灣太陽能產業因7月遭美國初判傾銷恐面臨27.59%至44.18%的反傾銷稅,就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穩居龍頭的台積電也出現危機,三星搶單宣告台積電在14奈米製程的智慧手機晶片領導地位已岌岌可危。對於台灣產業界面臨這麼多危機,除了已請辭的前經濟部長張家祝曾對太陽能產業遭初判傾銷一事說過「意外,會協助產業向美申訴」外,其餘都看不出台灣政府在這危機中如何協助產業面對挑戰,看不出台灣政府的因應之道在哪。
沒有人是不可被取代的,當政府傾全力慰留民調墊底的經濟部長張家祝時,只讓普羅大眾感覺「問題大條了」,而這問題不在於張家祝要請辭,而是「一個民調墊底的經濟部長卻被政商界視為台灣經濟重要推手」,塑造出「沒有張家祝不行」的氛圍,卻始終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沒有產業政策,何來經濟發展」?
所以,台灣不能沒有的是產業方針,而不是張家祝。與其馬政府上下傾眾人之力來慰留張家祝,不如好好思索台灣產業政策,決定台灣何去何從,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