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關:小朋友中途哭鬧怎麼辦?
「親子牽手區」座位皆於出入口附近,為不影響其他聽眾欣賞權益,您可將孩子迅速帶離,經安撫後再入座欣賞。
或許正因為是民間單位,所以更要照顧聽眾需求,即使不是親子音樂會,也都規劃「親子牽手區」,幫助分身乏術又無法多請人照料小孩的父母,能夠帶著孩子一起欣賞音樂,一起在演出中學習。但這並不是台灣所獨有的創意。我一對夫婦檔朋友最近要帶稚子到德國旅行,想欣賞歌劇又怕有年齡限制,詢問劇院後竟得到以下回應:
「這場歌劇沒有年齡限制,歡迎您帶孩子一起欣賞。您們可以購買樓上七人座包廂的位置,這樣孩子萬一坐不住也可走動,不會影響其他觀眾。我們也會準備軟墊加高座位,讓您的孩子可以清楚看到舞台。」
只有德國如此嗎?當然不是。就我淺薄經驗所及,英國對此也甚為注重:我曾欣賞BBC交響演奏馬勒《第五號交響曲》和封‧威廉士《第四號交響曲》,發現樂團把整個三樓規劃成「親子區」,不但票價優惠,更協助年輕爸媽照顧小孩。
就曲目而言,這兩場並非印象中的「兒童節目」,但樂團仍然做了如此安排:低廉票價和座位規劃,讓愛樂父母可以帶孩子來音樂廳(至少比請保母便宜,還能作機會教育),真實幫助那些熱血青年維持聽音樂會的習慣與愛好。只要度過最艱困的育幼時光,當孩子長大,這些愛樂中年終會回到音樂廳,繼續成為愛樂壯年與愛樂老年。
這才是培養聽眾,也避免聽眾流失最好的方法。在古典音樂的發源地,場館與演出團體都如此敬小慎微,我們何不見賢思齊?「所幸」根據兩廳院發言人,如此年齡限制只拘束兩廳院主辦的非親子節目,「至於外租節目,兩廳院尊重各主辦單位對節目觀眾年齡適合度的判斷」。若會干擾,十歲兒童一樣也會干擾。與其限制年齡,不如正面迎向問題:希望演出團體與民間主辦單位可以主動出擊,找出最合適的音樂會規劃,這國家只能靠你們了。
*作者為知名樂評人、主持人、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