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底,一條沒名沒姓的散村,因高鐵工程收地的緣故,猛然發現自己與這個社會將會有著不一樣的關係。」這是《菜園留覆往來人》一書主編余在思在編者序中所寫的。
是的,此前,這個位在元朗區石崗的村落居民在指涉自己住的地方時,只是以巴士的「石岡菜站對面」作為路標。但很快地,這個地方會以「菜園村」之名為香港人所認識,登上各個媒體 。
所謂2008年底之後他們和香港的「不一樣的關係」是指,這個村子成為對抗政府的發展主義和不義拆遷的象徵,提醒香港社會對於本土歷史、農業、社區的思考,並且召喚了一個新世代的抗議青年,開展許多多的新的抗爭想像。
菜園村民和許多新界地區的農民是四五十年代來港,在這裡的農地進行耕種,成為後來香港七成以上葉菜稻米的主要生產者。尤其是菜園村民是將石崗河兩岸廢棄的石頭地開墾成良田,幾十年來努力耕耘,建立自己的家園,以及與這塊土地的生命聯繫。這是一段幾乎被遺忘的香港農業歷史。
2008年11月,香港政府宣布興建廣深港高速鐵路的香港段,沒有經過任何諮詢就決定拆除超過一百五十戶菜園村村民的家園。居民起而抗爭,2010年底政府開始清拆。
最近上演的香港獨立電影「N+N」就是以菜園村為藍本,融合了虛構與社會記錄的故事。這是一部真正的「獨立電影」,因為導演賴恩慈和她的團隊是用自己的資金來拍攝、發行。
故事主軸是住在菜園村的爺爺和她的孫女終日在城市遊走,在那些將被拆遷與重建的社區與建築插上富貴竹來給予祝福,祝福這個正不斷淪為一座記憶廢墟的城市。代表著典型中產人群的小女孩父親認為爺爺做的事沒意義,把小女孩帶回都市的高樓居住,讓小孩只能被困在小小的房間打遊戲機。
電影的一個重要細節是,爺爺在他生命中收集了無數的一毫子,這些一毫子沒有經濟價值,人們掉了也不想撿起來,但這是爺爺面對時代的快速前進,保存日常記憶的記號,也是微小的抵抗。
最終,如我們所知的,菜園村被拆除,成為一片斷垣殘壁。爺孫兩人看著推土機鏟掉土地的大樹(這是真實的紀錄畫面),吶喊著為何不能讓樹留下,讓作為觀眾的我們深深感受到,見到一棵有生命的樹被暴力摧殘是如此令人難過。
菜園村抗爭是香港這十幾年本土抗爭運動的一個高潮,是2006、07年保衛天星、皇后碼頭的延續──巧的是,村民在抗爭初期提出的「不遷不拆」口號正好就與保衛皇后碼頭的標語不謀而合。
(菜園村抗爭已經持續三年多,取自維基百科)
在這兩三年的抗爭中,村民和運動者開展了豐富的社會實踐:從對內重建社區與農村的文化、實驗有機耕種,成立農村導覽團,到對外的無數次抗爭,不論是包圍立法會抗爭,或繞立法會苦行,還有多次結合文藝界的活動如「新春糊士托──大型廢墟藝術節」。更重要的是,如前所述,他們深化了香港社會對於土地正義與農村的思考,更讓人反思香港的發展主義與中港融合計畫──這個全國高鐵計畫和以高鐵推動中港融合都是中國中央政府的大計劃──是如何犧牲了香港的弱勢者以及他們的生活。
影片中出現一個畫面是「千人怒撐菜園村」的活動,那是2009年10月。而那是我第一次走入菜園村,並且第一次知道香港有這樣的恬靜田園,及其蘊含的豐厚生命史。只是,這一切都即將消失在香港地圖上。
去年我隨著朋友走進搬遷後的菜園新村,村民仍住在組合屋,正在辛苦地重建他們的家園與生活。
「菜園留覆往來人」一書中記述了一位支援者的描述正凸顯了菜園村民的生活,在香港這座城市的可貴:「村民彼此間有著很緊密且踏實的生活經驗,他們互相記得大家的生命故事,並能夠從別人身上找到自己存在的依據。」
這也正是N+N這部電影要提出的質問:「為甚麼人為了發展而要去毀了另一些人的家園?」導演說。剷除了生活,剷除了記憶,這個城市還留下什麼呢?
這部電影的劇情是要提醒我們人們的生活與記憶對於一座城市的意義──電影宣傳語是「拆不掉的N個記憶,失去了才懂珍惜」,然而這部電影本身在此刻的出現,就也正是在一切都消失之後,重新喚醒我們的記憶。因為,還有多少人記得菜園村居民此刻仍在為生活而奮鬥,還有多少人記得這一段城市的抗爭歷史呢?
*作者為台灣評論人,現任香港《號外》雜誌主編兼《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