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誠泰觀點:基隆,偏離了捷運本質的捷運,是你想要的嗎?

2017-03-24 07:00

? 人氣

作者認為,政府如果要建設輕軌,就應該做到輕軌的營運模式、服務品質和管理方式與捷運如出一轍,否則只是「有軌公車」、「到處停的火車」罷了。(總統府提供)

作者認為,政府如果要建設輕軌,就應該做到輕軌的營運模式、服務品質和管理方式與捷運如出一轍,否則只是「有軌公車」、「到處停的火車」罷了。(總統府提供)

蔡英文政府拍板興建基隆輕軌,民眾瞭解了興建模式後反應普遍不佳。從北到南,一條條新的捷運線路被許可興建,而近年來,輕軌、台鐵捷運化的形式被大量納入城市軌道建設的考量。衡量這類建設是否真的提升了台灣交通的便利性,千萬別想從官員政客的口中得到真實的資訊,作為普通民眾,切身的搭乘體驗才是最重要的指標。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BRT?輕軌?改頭換面也沒人想搭的地面捷運

去年年底,虧損了8年的高雄捷運終於賺錢了,這當然再正常不過,畢竟如果預期捷運會一直虧錢,當初就不會有人想要投資。但是這盈利恐怕與剛剛部分通車的環狀輕軌沒有多大關係,因為如果民眾選擇乘坐輕軌通勤,絕對是自找麻煩之舉——高雄綠線輕軌的時速20公里比公車還慢,慢到被當做「觀光號」!怪不得花媽不停讚揚這輕軌的觀光功能,因為除了觀光,真的沒有什麼別的價值啊!佔用路面不說,這麼慢都能出軌,開快點又不知道會撞死多少屁孩,真的能夠優化城市的交通結構嗎?

再來看看台中,市長林佳龍不滿前任市長胡志強的BRT建設,於是拆了又建,把無軌的BRT改建成有軌的雙港輕軌。對軌道的迷戀已經陷入了瘋狂,全然不顧及其利弊,實在是讓人無法理解。

高雄輕軌列車停靠於籬仔內站月台。(盧逸峰攝)
高雄輕軌列車停靠於籬仔內站月台。(盧逸峰攝)

同樣是軌道運輸,民眾行為都變樣

在談論基隆輕軌前,我們先來思考捷運真正的意義。YouTube上很火的影片「不要鬧」中,有一名外國人說他很喜歡台灣人在搭乘捷運時排隊、禮讓的習慣,但令他疑惑不解的是,文明、守秩序的台灣人到了搭乘火車時卻徹底變了樣,他們不排隊,或是排得亂七八糟。何止如此——乘客們在區間車上隨意飲食,洗手間也瀰漫著一股尿騷味,就連車站服務人員的態度都與捷運相去甚遠。

捷運文湖線-2-車廂-方炳超攝.JPG
YouTube上很火的影片「不要鬧」中,一名外國人說他很喜歡台灣人在搭乘捷運時排隊、禮讓的習慣。(資料照,方炳超攝)

大多數人對捷運的印象是「便捷的大眾運輸」,這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不需思考便可以立即得到的結論。台灣人一開始便將捷運(MRT)一詞構造為地鐵(Subway)的代名詞。紐約、巴黎、香港……我們很難想像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沒有地鐵,而影視作品中也大量運用地鐵有序、文明甚而浪漫的意象。捷運在服務品質、管理方式、秩序宣導和媒體渲染等方面的多重影響下,很快承載了其交通工具以外的重要職能——城市的文化符號。而文化意涵又與捷運本身便捷、效率的機能互相作用,更加深了人們心目中對「捷運」的特殊情結,並且有效規訓了人們搭乘捷運時的行為方式。

政府如果要建設輕軌,就應該做到輕軌的營運模式、服務品質和管理方式與捷運如出一轍,否則只是「有軌公車」、「到處停的火車」罷了。

基隆輕軌究竟鬧哪樣?

根據已經公佈的方案,基隆輕軌由台鐵局承運。即便台鐵勞資紛爭一再上演,人力是否充足都備受考驗,但既然用了台鐵的閒置軌道,營運權這杯羹才不會拱手讓人。於是80億元的基隆輕軌就搖身一變,跳票成了台鐵捷運化的又一實驗品。換句話說,只是在已經有的台鐵線路上增加了輕軌班次,從原先的一小時三班到現如今的一小時六班。政府搬出「Tram-train」系統、市港再生計畫等一堆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語彙,試圖安撫基隆人的情緒。但看了那張剛剛曝光的輕軌行駛路線圖,試問有誰能夠平息心中的疑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