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宏政專欄:健保制度是種雙重共同體

2020-03-08 06:40

? 人氣

當道德遇上資源有限

在健保民意調查中,有七成民眾認為健保有醫療浪費的現象,但幾乎有同樣比率的民眾認為自己並沒有浪費健保資源的行為。這種「治療自己就不算浪費」反映的不只是人性的自私,更深一層的意義是醫療「應該」用在誰身上、「應該」照顧到何種程度才夠好,是一個實然的醫療資源限制與應然的道德態度相互交纏的難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今年三月,台灣推行健保制度滿二十五周年。健保制度在研擬時期一直不被看好,主要的理由就是過於容易取得的醫療資源將導致「浪費」行為,從而造成巨大的財務失衡問題。

醫院、醫生、醫師、護理、護士、掛號、健保、看病、病人。(翁俊翹攝)
過於容易取得的醫療資源將導致「浪費」行為。(資料照,翁俊翹攝)

一九九五年立法院通過《全民健康保險法》時,附帶決議兩年之後再行檢討整個法案。當時的政治與學界菁英們其實就是認為兩年之後,健保制度就會垮台收攤。但實施兩年之後,民意支持率高達七成,成為台灣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公共政策。

即使財務支出節節上升,但通過提高費率、對醫護人員的勞動壓榨、總額支付制度、對非薪資所得課徵補充保費,甚至於「吸菸救健保」的菸捐等,一路走來,關關難過關關過。健保制度銘刻的是台灣人對「普遍納保、高品質醫療、低廉費用」的集體實踐與努力。做為一種健康風險分攤的機制,健保理論上應該把所有在台灣生活的人,不論有無國籍全都納入考量,因為外來人口長居台灣,他們的健康風險自然會與台灣社會產生連帶關係。

但另一方面,健保做為一種社會權(social rights),是公民身分(citizenship)的重要元素,它的賦與直接關連到做為一個政治共同體成員客觀的國籍身分(identification),以及主觀的國族認同(identity)。

健保資格不限賦予國民

因此,健保制度同時體現的是健康共同體與國族共同體的交集。它的資格賦予不只是中華民國國民,而應該是長期居住在台灣,跟我們一起承擔健康風險的「自己人」。

20200216-血友病男童母親發文強調,自己現在是台灣公民,「我愛我出生養我的中國,我也愛這片努力生活的第二故鄉台灣。」(取自網路)
血友病男童母親曾發文,自己現在是台灣公民,「我愛我出生養我的中國,我也愛這片努力生活的第二故鄉台灣。」(取自網路)

血友病少年這個案例最大的爭議就在於,他們的家庭比一般台灣人更大地受惠於台灣這個健康共同體,但其母親熱愛的「祖國」,卻是長期打壓這個共同體不遺餘力的敵國。對許多親中人士而言,台灣本身沒有存在的價值,台灣的價值端視於它能為中國貢獻什麼利益,這種心態其實就是典型的帝國殖民主義。

*作者為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兼東南亞中心主任。本文原刊新新聞第1722期。授權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新新聞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