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柯文哲競逐2018年市長連任動向明確,近期作為也越來越有「候選人」的姿態。媒體戰方面,所到之處,柯文哲每每將自己兩年來的政績從頭到尾念一遍,深怕別人不知道似的;組織戰方面,難再僥倖於2014年選舉時期的高人氣,而必須逐步向地方扎根,抓組織當然要先抓「粽子頭」,北市12個行政區的「區長」作為柯文哲眼中的「小市長」,就被賦予更多權責,成為柯P的手腳,向外延伸。
民政局是「固樁」大本營 藍世聰責任大
現任執政者的優勢在於有「話語權」與「行政資源」,較競逐者更有管道深入地方,鞏固當前的勢力,而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又普遍被認為是「固樁」的大本營,舉凡區鄰里的大小事,上自公共住宅大政,下到路燈不亮,都跟民政局脫不了干係,民政系統在第一線與社區意見領袖接觸,長期培養良好關係並回應基層民眾需求,於政治層面,無疑是當政者「綁樁」的制度性管道。
號稱白色力量柯文哲執政的台北市,當然也不例外,從柯任用的民政局長藍世聰人事佈局,就可見柯在一上任,就已構思到4年後的連任競選。藍世聰的胞姊是前立委藍美津,藍美津的丈夫黃天福的兄長,是民進黨前主席黃信介,對柯文哲來說,抓住藍世聰當民政局長,就相當於抓起藍家與黃家的政治勢力。
就藍世聰個人而言,他是柯文哲2014年的競選班底,早期曾任民進黨中央黨部副秘書長、社會發展部主任,更曾為民進黨台北市黨部主委,以及北市士林北投區議員,懂得地方結構與組織。與柯文哲親近者也透露,柯空降北市,對地方組織並不熟稔,2014選舉期間,婦女部、青年部等都是各自為政,因此,為了2018選戰,勢必找一位懂組織的人去操盤下一次選舉的基層組織。
12個區長 相當於於「小市長」
柯文哲為了2018年做許多組織佈局,從柯文哲職掌的市府開始,給予12個行政區官派的「區長」更多的行政權力,搭配應有的市長授權與放權。
「組織平日就在做,不只是選前」,藍世聰坦言,現在的區長必須做起「初步統整」與「評估可行性」的工作,當里長反應里民的聲音給區長,區長可以直接將市府局處公務員請到地方會勘,例如,地方有關「鄰里公園」的事務,區長就直接請公園處官員到現場;水溝事務,直接請工務局人員到場,在區長的監督下,第一線評估與處理民眾需求。但過去的區長只負責將鄰里的聲音往上傳遞,不負責落實,對處理成效、里長滿意度等,區長也都不用擔責。
藍世聰說,區長相當於「小市長」,可以直接決策,若局處認為不可行,區長當下就可以質問公務員「你為什麼不做?原因是什麼?」若公務員基於「本位主義」或「怠惰」而刻意不作為,區長可上報該案到民政局,以「局」的高度對各局處展開協調,甚至直送市長室「專案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