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會上接連發生駭人聽聞的食品安全和街頭殺人事件,尤其是情殺女友致死的兇嫌,畢業於建中、台大,學業成績優異,殺人手段竟如此兇殘。在高度追求金權和物慾的台灣,品德教育是否出了嚴重問題,值得大家省思。
《論語》中有段話說得好:「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現在的台灣,許多政治人物講求的是政治權謀,知法玩法;許多商人唯利是圖,無所不用其極;更值得關切的是,校園中也越來越功利,許多學生當幹部,做志工的主要目的,不是服務他人,兒是為了免試入學比序加分。道德披上了功利的外衣,社會無恥無格之事,自然接踵發生。
台灣戒嚴時期初生的民眾,記憶應該還很深刻,那時讀小學,每天都有朝會,遇到天雨不能到操場集會時,就要在班上透過廣播進行朝會活動,最後還要隨著廣播複誦:「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恥,是確確實實的覺悟。」「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春秋戰國時代,管仲的治國名言;顧炎武的〈廉恥〉一文,闡釋得更加透徹。民國26年,教育部將「禮義廉恥」訂為全國各級學校的「共同校訓」,但解嚴後,越來越少學校提及這四個字,只有在紅衫軍反貪腐的短暫行動中,「禮義廉恥」成為重要的核心價值,不過也就那麼曇花一現。
台灣解嚴後,包括勞工、農民、環保、消費者保護、以及教育改革等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其中影響最深遠,迄今仍持續發酵的,就是教改。因為從戒嚴中解放出來,這些改革運動有個共通點,就是反威權。戒嚴時期有髮禁,現在解除了;戒嚴時期國中的「管理」組長,現在改名為「生活輔導」組長;戒嚴時期推行的「國民生活須知」,教育部已經不提了,現在推行的是「品德教育促進方案」。
反威權,追求民主,是該走的方向,但禮義廉恥是道德的準繩,應與威權無關。禮義廉恥,簡單明瞭,可是現在學校不談了,改為推行品德教育促進方案,但這個方案於民國93年公布實施迄今,已經十年了,有多少人知道學校在推行這個方案,又有多少人知道這個方案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品德教育促進方案的內容文字非常多,整個方案分為緣起、目標、實施原則、實施策略、經費、組織分工、獎勵與考核、以及成效評估等八大項。在實施原則部分,總共提出了五大原則,包括:創新品質、民主過程、全面參與、統整融合、分享激勵。品德教育如何「創新品質」?這項方案的說明如下:
「品德教育的內涵,並非復古與教條,亦非否定文化傳統與既有貢獻,目的在於面臨諸多挑戰與多元價值之際,以創新品質原則,選擇、轉化與重整當代品德價值觀,並以新思維、新觀念、新行動,共同推動此國民素質扎根工程,以達精緻、深耕、成效、永續的方案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