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軍教片莫再存有「尚古情懷」

2017-03-28 06:00

? 人氣

南韓國軍形象劇《太陽的後裔》等,著眼在役男入營與個人軍旅過程。(取自維基百科)

南韓國軍形象劇《太陽的後裔》等,著眼在役男入營與個人軍旅過程。(取自維基百科)

有鑑於南韓連續劇《太陽的後裔》去年播出後大獲好評,流行全亞洲,近期國防部對外宣布將編列新台幣1280萬元預算,製播全16集的形象連續劇,藉此提升國軍形象。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去不回的海兵》可對照戒嚴時期如《八百壯士》等片,均是在特定時空背景當下,以「喚起廣大民眾愛國情操」為目的所拍攝,以當時的技術與國家情勢,或有一定效用,可圈可點。(取自IMDb)
《一去不回的海兵》可對照戒嚴時期如《八百壯士》等片,均是在特定時空背景當下,以「喚起廣大民眾愛國情操」為目的所拍攝,以當時的技術與國家情勢,或有一定效用,可圈可點。(取自IMDb)

筆者認為對比南韓與北韓,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二者,有著非常相似的歷史脈絡與對立情節,社會主義與民主政治,乃至分裂至今均超過60餘年的歷史。而南韓對於北韓長期的挑釁威脅,除嚴格的募兵制度外,也善於透過媒體宣傳軍人以及愛國的重要性。早年韓戰時期的諸多戰爭片,如《一去不回的海兵》與《紅巾特攻隊》,可對照戒嚴時期中影所推出的系列作,如《英烈千秋》、《筧橋英烈傳》、《八百壯士》和《黃埔軍魂》等片,均是在特定時空背景當下,以「喚起廣大民眾愛國情操」為目的所拍攝,以當時的技術與國家情勢,或有一定效用,可圈可點。

《八百壯士》海報。(取自IMDb)
《八百壯士》海報。(取自IMDb)

然而當時空背景不如以往,同樣的敘事技巧難以如法炮製到現代社會,特別是我國在解嚴之後影視產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自此軍教片在影視產業一環中,產生了極大的「質變」與「量變」。質的部分從原本的愛國為重點,轉變為聚焦在役男入伍的服役過程以及軍旅生涯與尋常百姓的日常互動,且氛圍也從莊重嚴肅轉為幽默詼諧甚至帶點戲謔;量的部分則因影視產業整體技術進步,得以產製大量且細緻的相關作品,最經典的範例便是《報告班長》系列、《新兵日記》等作。而韓國軍教片的敘事口吻,也和我國類似,不再以反共愛國為主要基調,例如邀請明星及民眾進入實戰單位服役而拍攝的《真正男子漢》實境秀,以及前述之南韓國軍形象劇《太陽的後裔》等,均如前述著眼在役男入營與個人軍旅過程。

有著龐大預算與堅強卡司的《勇士們》,播出後收視率不盡理想,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原因便是「不合現代人胃口」。(取自台視官方網站)
有著龐大預算與堅強卡司的《勇士們》,播出後收視率不盡理想,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原因便是「不合現代人胃口」。(取自台視官方網站)

回顧國防部2011年亦曾出資近6000萬台幣拍攝《勇士們》電視劇,劇中請到老中青一線演員同場演出,劇本內容分為「抗日戰爭時代」、「古寧頭大捷」與「現代軍旅生活」三個時期,希望能呈現建國百年,軍人精神隨著時代變遷而傳承之意義。但有著龐大預算與堅強卡司的《勇》劇,播出後收視率不盡理想,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原因便是「不合現代人胃口」!

2014年李崗導演的《想飛》,二部將敘事口吻著重在現在軍隊的影視作品,均取得了空前的收視率,佳評如潮。(取自維基百科)
2014年李崗導演的《想飛》,二部將敘事口吻著重在現在軍隊的影視作品,均取得了空前的收視率,佳評如潮。(取自維基百科)

誠如前述,《勇》劇高達2/3的劇情為歷史教育性質,各場戰役中出現的歷史人物若非專業領域或感興趣人士,則鮮為人知,難以喚起共鳴。回頭來看看由Discovery頻道拍攝的《特戰英雄》紀錄片系列以及2014年李崗導演的《想飛》,二部將敘事口吻著重在現在軍隊的影視作品,均取得了空前的收視率,佳評如潮。

猶記得但在觀看《想飛》時,主角簡單的一句:「我想飛」,深深打動戲院裡的觀影朋友。歸納上述各種軍事相關電影優缺點,筆者認為國防部未來在拍攝新的形象劇時,劇本內容除著重在角色情感刻畫、衝突以及戲劇張力外,更不能離開尋常百姓的生活而失了焦,藉以描寫出軍人揮汗如土不辭辛勞的形象,使民眾發自內心對國軍打上一百分。

*作者為醫師,嗜好社會時事議題、興趣為電影研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