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意義重大,而且選情熱鬧,100多個政黨角逐217席,但是據當地與國際媒體報導,以及選前的多項民調,突尼西亞民眾對這次「歷史性選舉」卻普遍淡漠以對,過去4年的政治僵局與經濟停滯,讓許多民眾感到幻滅。
經濟深陷泥淖 青年嚮往極端
普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的民調顯示,相信民主是最佳政府形式的民眾比例,從2012年的63%降低到如今的48%;認為國家需要更強人型領導人的民眾,則從37%增加到59%。甚至有不少人開始「憶苦思甜」,懷念起全家流亡沙烏地阿拉伯、在缺席審判中被判處兩個無期徒刑的本阿里;許多前朝官員也在今年的國會選舉中東山再起。
經濟問題尤其讓民眾心寒,全國平均失業率高達15%,有些農業地區更超過30%。通貨膨脹率雖然近來略有好轉,但仍高達5.6%。世界銀行(World Bank)最近一份報告直指,突尼斯當局不知變通、政策錯誤,導致國家資源嚴重運用不當。突國勞動力4/5從事低生產力產業,工作機會過度集中在濱海地區,內地的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高達45.9%。
當國家經濟陷入困境,年輕人往往受害最深,也最有可能衝撞體制或另尋出路。突國境內幾個極端組織還不成氣候,但是突國青年在另一個地方找到不一樣的「春天」:前往敘利亞與伊拉克,加入當今頭號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IS),官方的估計就多達2400人。許多突國青年相信IS能夠恢復穆斯林的自尊、維繫社會正義、提高生活水平;對於IS的殘暴行徑,則一律視為西方媒體的造謠抹黑。
幻滅與希望的角力
那麼26日的國會選舉與下個月23日的總統選舉過後,突尼西亞是否能夠繼續做為阿拉伯之春的唯一模範生、成為阿拉伯世界政經改革的領頭羊?還是終究步上其他「革命夥伴」國家的後塵?目前看來,情勢還算樂觀,民主轉型之路未必越走越順,但應該不至於走上回頭路。
突尼西亞雖然也是穆斯林國家,但相對而言社會風氣開放,公民意識發達,國民教育水平較高,與歐洲國家經貿往來密切,觀光業蓬勃發展。這幾項條件遠勝於其他阿拉伯之春國家。
依據新憲法的設計,26日的選舉結果無論是伊斯蘭派還是世俗派佔上風,未來突國新政府幾乎注定會是聯合政府。這種型態的壞處是容易政局不穩,五日京兆;好處則是可以避免一黨獨大、一意孤行,或許能催生出比較符合國家整體利益的政策。
政治菁英領悟 以共識推動改革
更重要的是,突國兩大陣營的領導人似乎已經深刻體認,過去幾年的黨派鬥爭以及對經濟事務的輕忽,已經讓國家付出沉重的代價,未來無論由哪一黨組成執政聯盟,都必須匯集各方共識、推動務實的經濟改革、重建外國投資人對突尼西亞的信心。
曾經,阿拉伯之春讓國際社會寄予熱忱期待,期待它能讓阿拉伯社會擺脫獨裁政權、失能治理、凋敝經濟、嚴重社會不平等、忽視女性權利、壓制基本自由、極端意識型態、暴力解決方式等等沉痾。結果,絕大部份的革命都以失敗收場,春天轉瞬即逝,迎來酷夏與嚴冬。如今,只剩下一個北非小國春意仍在,只是春寒料峭。相信普世價值的人不會一味悲觀,突尼西亞,還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