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與專業組織
因此,個人和政治上的意外事件、科學和專業的組織,以及有學識者之間全面擴張的交流網路,全都在十八世紀湊齊,使得天花死亡人數在歐洲醫師的威力下,驟然下降。於是,有組織的醫學,首次開始替人口成長做出具有統計學意義的貢獻。雖說天花接種在1700 年之前,的確對中國及其他亞洲地區,產生人口統計上的正面影響達數百年之久,但它畢竟只是民間習俗的一部分,就彷彿無數其他衛生習俗及規則般,是世界各地人類藉由各式各樣天真、富有創意的神話,來自圓其說的民俗。
事實上,近東地區的民俗,就把單純的天花接種技術,覆加上一整套神話及儀式的色彩,這是歐洲學者初次調查時發現的。接種者被視為在「購買」這種疾病,而且為了要讓交易有效,必須贈送祭禮給執行接種的人。接種的部位在拇指和食指間,因此造成的痘痕十分明顯,而且從此之後,受接種者將被視為「新入會者」。整個儀式看起來就像一場商業習俗的翻版。
我們如果推演一下,可以這麼想:接種很可能是透過車馬隊的人員,傳播到一般百姓中的,因為預防天花對他們大有好處。不論這種技術最先由何處發展,我們不難假想,車馬隊的商人如果聽到了,便會試試看。之後,又把它傳給長程旅途中經過的歐亞及非洲地區,讓它變成一項民間技術。
就像我們在第5章裡談到的,鼠疫在近代也正是沿著這條路線,傳播給亞洲及東歐的人民。事實上,當「接觸鼠疫」以及「有效預防天花」幾乎同時期於同一條路徑上進行時,兩者在人口統計上,可能會產生平衡的作用。然而,當接種技術傳到西歐後,由於鼠疫在該地早已消失,因此,人口顯然就更有可能空前成長了。
當時唯有在歐洲,醫學的專業才足以組織起來,把新方法的新知,快速傳給一般醫事人員。而後,他們才可能在地方需求這類防疫措施時,儘速進行大規模的接種。因此,一旦這項技術引起醫師的注意,天花接種在歐洲就變成了專業醫療裡的一部分了。而這點自然也意味著,打從一開始,他們就可能採取有系統的努力,以發掘並測試改進方法。這造成的顯著結果是,在不到一世紀的時間內,就發現並接受了疫苗接種。
更引人矚目是,靠著當時存在的歐洲醫學交流網路,疫苗接種技術竟能如此快的傳遍世界。例如,一名肯塔基州偏遠地區的醫師,到1803 年為止,已為萊辛頓地區小城鎮裡大約五百人完成疫苗接種;俄羅斯醫生於1805 年,開始為中國邊界上的基艾特卡(Khiatka)土著接種疫苗;同年,一名在澳門經商的葡萄牙人,從菲律賓帶來疫苗,迎戰南中國地區暴發的大規模天花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