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風暴》為何全世界都在瘋搶衛生紙?心理學家剖析「衛生紙之亂」背後的5大因素

2020-03-11 08:10

? 人氣

瘋搶衛生紙是放諸天下皆準的人性嗎?在美國與加拿大,零售業者開始限制顧客單次購買衛生紙的數量、英國許多商店的衛生紙被搶購一空、澳洲有超市雇用保全巡邏販售衛生紙的區域,地方小報《北領地新聞》(NT News)甚至刻意加印8頁空白報紙,要供買不到衛生紙的讀者「應急」之用。

繼香港先前出現「持刀搶劫衛生紙」的案件後,隨著歐美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高,美國、英國、澳洲各地也開始上演民眾瘋搶衛生紙,商店貨架空空如也、甚至有人為此大打出手的場面,但在這場疫情風暴中,衛生紙不像口罩、消毒液等物資直接與防疫相關,為何特別受消費者青睞?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9日在報導中列出5項原因,剖析造就「衛生紙之亂」的心理機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恐慌「會傳染」

著有《大流行病心理學》(暫譯,The Psychology of Pandemics)一書的臨床心理學家泰勒(Steven Taylor)強調,社群媒體與新聞報導上滿是民眾搶購衛生紙、貨架一片空蕩蕩的照片,無疑助長人們的恐慌情緒孳生蔓延,甚至盲目仿效。

「人是社交動物,會以他人(行為)為線索,判斷現況安全與否。」泰勒說,社群媒體在疫情期間不只利於不實資訊快速傳播,更使人們的恐懼被放大—當人們看到網路上充斥的影像,會認為其他顧客恐慌搶購的背後必有原因,因此也開始驚慌失措;而眾人擔心買不到衛生紙、一窩蜂搶購的結果,正是實際上導致衛生紙缺貨的原因。

二、過度囤積是人性!

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心理學者費爾科霍夫(Baruch Fischhoff)則表示,隨著美國疾病管制署(CDC)與各組織紛紛提高警戒級別,呼籲特定族群盡可能待在家中,避免出外接觸人潮,民眾為此事先準備—甚至是過度準備—衛生紙等生活必需品,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費爾科霍夫強調,人們會認為遲早都需要購買衛生紙,而衛生紙又不像食物有保存期限,跟風搶購唯一的額外成本,只是大排長龍、遍尋店鋪所花費的時間:「疫情正在催生一種『生存至上』的心理,若我們把衛生紙用完了,能用什麼東西取代它?」

三、用購物滿足掌控欲

泰勒說,那些上門搶購衛生紙、盤算自己及家人需要準備哪些物資的人,其實根本不是醫護人員或庫存告急的族群—他們其實什麼都不缺,單純是出於恐懼而採取的行動。「這一切都要歸咎於因預期產生的焦慮,人們在真的被傳染前就開始驚慌失措,根本沒在考慮囤積衛生紙可以帶來什麼(益處)。」

但費爾科霍夫則指出,在疫情中無助、不安的狀態下,即使是買到衛生紙的小小舉動,都能使人獲得某種控制感:「這為他們帶來自身已盡人事,把能做的全部做完了的感覺,過程中的艱辛對他們而言可能相當值得。」

四、政府沒有「掛保證」

費爾科霍夫則點出,民眾從新聞上看到許多國家、城市實施大規模隔離甚至「封城」的措施,擔心同樣的事不久後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於是未雨綢繆搶購生活物資:「在官員承諾會照顧到每一個人之前,人們不免會猜測,多多少少需要多囤積一些衛生紙。」

五、矛盾資訊使人訴諸極端

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任教的泰勒指出,新型冠狀病毒之所以令人恐懼,正是因為它的「新」充滿未知數,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會認為「特別的危險需要特別預防措施」。

但在美國,「民眾認知到病毒帶來的風險與威脅,卻被告知應對疫情只需要勤洗手」,泰勒告訴CNN,當人們接收到相互矛盾的資訊,自然會尋求搶購衛生紙等極端手段:「一方面可以理解他們的驚慌,但另一方面來說,這仍然是過度恐慌的表現—我們可以在不慌不忙的狀態下做足準備。」

看更多【武漢肺炎疫情】最新報導: http://bit.ly/36PGP2b

喜歡這篇文章嗎?

鍾巧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