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台灣在經濟部指揮下組成「口罩國家隊」,3周內完成60條口罩產線,被各界大讚政府和企業合作無間。而暨南大學前校長李家同分析台灣紡織與機械等基礎工業的發展,解釋為何台灣能夠完成任務的原因,李家同並呼籲政府應重視基礎工業的提升。
李家同日前在臉書上發文表示,台灣不到3周完成60條全自動口罩產線並非簡單的事。除了國家法人研究單位參與外,國內也有非常多機械公司投入生產,這些公司從常態的產業競合,在第一時間切換成「一家公司」的模式。
李家同指出,製造口罩的機器是一種紡織機,一般醫用口罩和外科口罩皆為3層不織布的材質,「外層是具有疏水效果的PP紡黏不織布,可阻隔飛沫;內層則為吸水材質的ES複合纖維不織布,可以提高口罩配戴者的舒適度」。李家同解釋,3層的不織布雖然分別是3種不同的設備、產業、高分子材料,但重點是「台灣都有」。
李家同點出這次武漢肺炎疫情中,台灣「非常依賴紡織業和機械業」。雖然一般人會認為國家應該重視5G(第5代行動通訊技術)、AI(人工智能),但在此次疫情中,李家同認為,絕大多數的科技人員不知何謂不織布,尤其反觀很多鄰近國家不重視紡織業,以至於南韓1片口罩賣價1.5美元(約新台幣45元)。
「大家不要以為紡織業就是找幾個工人在縫製衣服」
「大家不要以為紡織業就是找幾個工人在縫製衣服」,李家同提醒,紡織機械其實是相當複雜的,而台灣的紡織業有相當不錯的技術能力,甚至美國很多研究單位都需要台灣的紡織機製造一些特別的材料。再加上台灣有好的機械設計師,才有很高的能力生產機器所需的各種精密的零組件。
最後,李家同也點出了台灣能在短時間內解決口罩生產問題的關鍵,在於「沒有將所有的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裡」,並且透過這次的例子,呼籲政府不該過分強調某種產業,更應該重視基礎工業技術的提升。
看更多【武漢肺炎疫情】最新報導:http://bit.ly/36PGP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