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原本路透調查預估的中值為46%。數據一齣,「超預期」,「急跌」,「史上最差」這些表述遍布新聞標題。隨後服務業PMI數據甚至更差,用詞也變成「腰斬」,「信心分化」,「慘過金融海嘯」。
1至2月的官方數據顯示,工業、消費、投資下滑都超過兩位數——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降20.5%;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4.5%。
三項數據都是有記錄以來最低。
經濟學人智庫(EIU)向BBC中文表示,該機構預測中國今年一季度GDP將面臨同比7%的萎縮,全年GDP增長率從5.4%,大幅下調到2.1%。中國未來經濟復蘇更可能是「U形」而非「V形」。
經濟轉型受到的影響
這場疫情來的不是時候。一方面,中國經濟已在承受下行壓力,另一方面,中國經濟正在努力轉型升級,試圖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認為,中國人均GDP達到一萬美元,中國從今年開始開始走向高收入國家階段,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為核心問題,而正在此時發生疫情。
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利用人口紅利,搞大規模低水平的製造業,以及大量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總量不斷走高,然而這些「低垂的果實」已被摘完。
此時,擺在中國面前的中等收入陷阱裡,有深陷其中的墨西哥、巴西、馬來西亞;往前望,是鳳凰涅磐的台灣、韓國、新加坡。
能不能跨過去,成為中國最近兩年的經濟主題——「一帶一路」在地域上擴展中國以外的需求,「中國製造2025」是科技含量上向更高層級發展,加大服務業比重是在結構上優化,三個維度不同,但都為創造新動能,邁過陷阱。三者都在疫情面前停下腳步。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學者歐緯倫博士(William Overholt)此前表示,中國如果處理不好經濟,像日本一樣陷入停滯,情況將更糟,因為中國收入水平還遠不及日本,中國人不會滿足這一水平,不滿會轉變為政治上的巨大壓力。
產業鏈轉出中國?
這場疫情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副作用。過去二十年全球經濟高度產業鏈化——國際公司往往自己不具備生產能力,而是外包給一系列企業,提供各類零件乃至組裝,而這些廠商大多位於中國。
疫情衝擊下的痛感,讓眾多企業,特別全球化浪潮中如魚得水是跨國大公司猛然驚醒,「太多雞蛋都放在中國這只籃子裡」。這種風險意識,可能在疫情過後變成行動,新一輪產業鏈洗牌在所難免,中國是否還能一家獨大?
但也有經濟學家辯解,產業遷徙短期之內並不容易實現。
環顧世界,有的國家比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更低,比如越南和孟加拉;有的國家比中國基礎設施更好,包括大部分富裕國家;有的則享有與中國體量相當的國內市場,如印度。但是沒有一個國家能集三者為一身。
路透社分析稱,儘管整個產業鏈的上下游關係以及服務配套,是經過長期以來市場尋求供給與需求所形成的,尚難在短時間內尋找替代,但不能低估全球疫情迅速擴散對全球產業鏈的負面影響,中國官方在加緊醞釀針對性措施為外貿企業提氣增力、加速企業多元化布局,同時更意在穩定國際供應鏈,鞏固自身產業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