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迴響:再談媽祖繞境中的放鞭炮問題,兼論「文創替代役」!

2017-04-05 06:20

? 人氣

目前臺灣不缺硬體建設,缺的是深耕文化的軟實力人才。媽祖文化在臺灣早已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但政府喊發展文創產業喊了十幾年,我們今年跟著大甲媽祖來到新港奉天宮,仍舊只能看到千篇一律的媽祖吊飾、小神尊公仔、鑰匙圈、束口袋等等。每年大甲媽祖遶境活動吸引上百萬民眾朝聖,應該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非常好的題材,但是我們的文創商品是否還能具備更豐厚的文化底蘊、更多的創意,而不是把媽祖圖像印製到各種商品就好,應該是值得深思、努力的方向。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可是在此同時,我們又看到許多設計、藝術類的專業人才找不到出路。報載這些人才跑去賣咖啡了,顯然我們的文創政策遠遠落後於時代的腳步,人才與產業間的媒合出了問題。政府何不讓優秀的設計、創意,甚至文化行政人才去服「文創替代役」,著手改變臺灣文創產業的生態呢?

眾所皆知,軍隊強調一板一眼、絕對服從的制式文化,蔡總統更曾經暗示軍中生活只能學會油漆跟除草,軍中文化型態與設計、創意領域的思考模式極不合拍,若使優秀的設計、創意人才從事軍旅生涯,極可能造成不適應和職涯中斷的問題。如果煎鍋貼、電競,都可以是替代役的選項,原因是要讓役男在服役期間能銜接未來工作,那設計產業何嘗無此需求呢?

更何況我們從未聽說煎鍋貼、7-11零售業是政府要重點扶植的產業方向,可如今卻以國家的力量幫助業者尋找「鍋貼替代役」。那政府一再宣揚、宣示要投入資源的文創產業,既然是國家未來重要的政策目標,以政府的力量將替代役男投入,讓政府、產業與役男多贏,孰曰不宜?至少「文創替代役」對國家的貢獻總比「鍋貼替代役」高一點吧?

事實上,臺灣本來就有「文化替代役」,只是門檻高得嚇人。2016年文化部開出400多個文化專長替代役男缺,最後只有4人進來,遭譏要得諾貝爾獎才夠資格。其實政府只要將「文化替代役」的標準放寬,問題就可解決了。

這幾年青創、文創園區到處成立,可見社會上有此需求,同時政府單位也有許多補助方案,例如協助產業創新,人員訓練等等,可是民間多半不知如何寫專案申請,為自己爭取經費;而一般民間設計出來的產品也不知如何申請商標權、著作權,以維護自己的智慧財產權。這些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而替代役是很好的方向。

當我們抱怨傳統宮廟文化放鞭炮、打架、噪音擾民,卻又不思投入更年輕的創意人才協助轉型時,這樣的抱怨都將淪為清談。為何不讓更多具有設計、文化政策專長的役男從事相關工作,讓國軍也能參與國家的文化產業,提升臺灣的軟實力?而不是淪為近期公布的「產業訓儲替代役」,使替代役男淪為業者的廉價勞工。

*作者為執業室內設計師,大學兼任講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