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灣而言,「親美」不是問題,問題出在是否為了「親美」而就必須要「反中」。我們發現,每當中美關係緊張的時刻,就會出現台美關係水漲船高的跡象;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台灣不能因表面的跡象而讓這條船迷失了方向。
親美並非得反中 應思考台美是否真正互信
川普刻意用「中國病毒」是意有所指。猶記武漢爆發新冠肺炎之初,川普曾力排眾議,獨對習近平的防疫措施讚譽有加;如今雙方翻臉成仇,除因川普本人個性使然,當然還有政治算計在内。其中最大的政治考量就是選舉。川普不能因錯失防疫先機,造成美國國內疫情惡化而失去選票;但使用「中國肺炎」一詞,有可能導致中美戰略競爭升高為一場文明衝突。
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問題專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就提出警告,認為「使用這個詞不僅腐蝕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受眾的人心,還會助長中國國內的一種敘事,那就是美國人普遍仇視和恐懼的不只是中國共產黨,還包括中國及全體中國人。」
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如果台灣捲入中美之間的文明衝突,則兩岸關係必將淪為一場骨肉相殘的悲劇,對兩岸同胞的傷害豈是新冠病毒可比!
那麼台灣應如何自處?立法院長游錫堃19日會見新加坡駐台北商務辦事處代表葉偉傑時表示,台灣和新加坡同屬華人圈裡自由民主的社會,在未來可能形成新泠戰的國際局勢中,希望台星能有更多合作。葉偉傑在回應時則說,新加坡和台灣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樣都是夾在大國間求生存的小國,是以彼此的經驗分享和交流相當重要。「兩大之間難為小」,我認為台灣確實可從新加坡學習許多生存政治的道理。
如果對岸的極限施壓讓台灣除「反中」外別無選擇,則臺灣必須深思:台美是否有足夠的互信,讓「親美」可以補償台灣因「反中」而在經濟和安全利益上必須付出的代價?美國台海問題專家唐耐心(Nancy Tucker)在2012年出版的專書《1949年後的海峽風雲實錄:美中台三邊互動關係大揭秘》中指出,分析家和外交官的注意力集中於北京及台北在兩岸之間建立信心,以彌補不穩定並降低威脅。他們尋求減輕北京和華府之間的猜疑,以促進合作、紓緩摩擦。然而,華府和台北之間的互不信賴,卻因太尷尬而未受到注重。台美彼此對是否值得信賴、可靠度如何,頗有懷疑,這已經傷害了他們的過去,也會傷害到他們的未來。
川普政府2017年上台,以及民進黨於2016年取得執政地位後,台美中三邊關係發生重大改變,台美關係目前確是處在斷交以來的最佳狀態;但台美關係能和擁有同盟關係的美日、美韓相比嗎?如果台灣無法如日韓那樣,從美國獲取足夠的安全保障,則台灣有什麼理由要在「武漢肺炎」的名稱問題上亦步亦趨,緊隨美國之後逞一時口舌之快?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遠景基金會首席顧問。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