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知道的是:許多投資人心存盲點,在避險的過程中,反而往往承擔更大的風險。月有陰晴圓缺,股市漲跌難免,身處其中的我們,又該如何規劃自己的資產配置呢?
投資書上,對資產配置最經典的案例是一個小島上有兩家公司,一家是度假村,一家是雨傘製造業,那麼雨天度假村沒生意,但雨傘賣得很好;晴天則度假村生意很好,雨傘乏人問津。如果這兩家公司是長期穩定成長的,那麼你的資產長期也一樣會穩定成長,但是短期的股價波動會被某個程度上抵銷掉,這就是資產配置的好處。
「資產配置」,指的是根據自己的投資目標,適當調整各資產的比例,來符合自己的風險承受度與預期報酬,像是最簡單的資產配置就是股、債各持有50%的比例。如果你同時持有中華電信、遠傳電信、台灣大哥大等三家公司的股票,這叫做投資組合,不是資產配置,因為這些股票都有很相近的特性,沒有真的「分散風險」。
資產配置的用意,就是在降低風險
資產配置可以降低風險的方式有兩個。一個是持有雖相關但更多元的資產,就算你都持有股票,但是同時持有科技股和公用事業類股,一個是積極成長的產業,一個是防禦價值的產業,兩者表現的時間不同,承擔的風險不同,你的風險就被降低了。
另一個是持有不相關或負相關的資產,上述的科技股和公用事業類股可能還是很高度正相關,幾乎是同漲同跌,只是會有「類股輪動」的輪流表現。但如果是同時持有股票和債券的話,你就很有可能看到一個漲、一個跌的現象,那麼短期波動就會被抵銷,讓你的整體資產波動大幅降低,但只要持有的資產都是長期穩定成長的,你的資產自然也會長期穩定成長。
這就是資產配置的功能:降低風險。
但許多投資人在「避險」的過程中,往往承擔了更大的風險,那是本末倒置了,像是買台灣50反一(00632R)的ETF來避險的人,可能大部分都並不是真的了解這個商品的特性,結果持有超過一星期以上,根本誤用了這種只能短期使用的交易工具。
資產配置有兩個盲點
第一個盲點是:自以為可以預測未來。
簡單來說,一位投資人如果認為自己可以接受的資產最大跌幅是20%,那麼以過去的經驗來看,最適合這個投資人風險承受度的資產配置可能是股債比60%:40%,照這樣的比例去持有股票資產和債券資產即可,並不需要去判斷將來股票會漲還是債券會漲、哪裡是高點或低點。
自以為可以預測未來有什麼問題呢?知名的避險基金經理人達里奧在自己的《原則》一書中就寫到,在1990年代,他認為市場不是會發生通縮就是會發生通膨,所以他將自己的資金分為兩部分,持有大量的債券來對通縮進行避險,持有大量的黃金來對通膨進行避險。結果,沒有發生通縮也沒有發生通膨,那段時間是20世紀美國景氣最好的時候,持有股票才是對的,但這當然是事後諸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