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去年9月公佈了一份資料,數據中可看出:台灣未滿30歲的人年均所得44.08萬,不如1999年44.38萬,倒退了17年;30到39歲的年均所得63萬,不如1997年63.6萬,更倒退了19年。
國家施政應當重視青年議題,蔡英文總統上任承諾一定要解決青年貧窮的問題。一年過去了,台灣年輕人的痛苦指數卻還是節節升高。今年我在質詢林全院長時問,民進黨在未來執政3年內,可否讓年輕人的薪資提升至跟日韓差不多的水準?院長直接回:「不可能,因為漲了薪水,物價就會漲。」所以為了抑制物價不讓漲薪水?一個國家的行政院長應該要能對未來提出願景,提出解決方案,而不是解釋現況面臨的困境。
人空、錢空、政策空:三空
台灣長期處於低薪環境,早年製造業外移,整個產業結構始終未能轉型;高等教育擴張,造成學用落差、文憑貶值,而高階技術人才短缺等問題也未能改善。二月參訪瑞士國會時,一個台灣的牛津大學材料科學博士向我陳情:「回台找了一年教職找不到,最後只好回歐洲工作,公司後來被大陸倂購。」形成了留在台灣的出不去,出去的回不來,回來的沒有舞臺的情況,台灣正面臨錢空、人空、政策空的「三空狀態」。
名為開放社會,台灣某種程度還是很保守封閉,不敢對外來人才敞開大門;另一方面,外資進不來,FDI只有28.3億美元,全球倒數第五。去年第四季,台灣金融淨資產流出達 185.3 億美元,更是連續 26 季淨流出,創最長紀錄;累計流出規模達 2,990.1 億美元 (約新台幣 9.27 兆美元)。台灣過去可是在世界舞台上大放異彩的,現在卻自己關起門來分配這塊土地上僅有的貧瘠財產。台灣年輕人其實非常優秀,政府應抱持開放的心態,利用全球的資金來幫助台灣的年輕人,讓青年勇敢犯錯,從失敗中汲取養分,借大陸崛起的優勢發展,讓台灣的青年團隊可以走向國際。
對岸方面,中國大陸砸巨資「攬才」的問題,蘇州的千人計劃一年就要爭取1000個高級人才,連二線城市貴陽也很積極。大陸產業正以更多的方式和育成基地,加速吸引台灣年輕人前去創業和就業,如此一來,似乎台灣人才在中國反而有更多的機會,據了解,台灣有六七年經驗的軟體人才年薪大約100萬,但大陸的人才年薪已達200萬至300萬。據大陸工商總局資料,去年台灣青年赴大陸登記個體工商戶達3940戶增加32%。有些大陸企業甚至宣稱,只要拿扣繳憑單來,就直接給同樣數字的人民幣,也就是直接五倍的薪水。
上述的現象,政府眼睜睜的看著人才往對岸跑,卻拿不出一點辦法?由於現在台灣青年起薪低,能力不足的只能自我設限,有能力的年輕人遂興起赴海外工作的念頭。主計總處3月中首度公佈10 年來台灣到海外就業的人口對比 2005 年的 34 萬人,2015 年已倍增逾 72 萬人,其中赴大陸人口占58%。2004年台灣大學畢業起薪是3萬,現在職場新鮮人的水準反而不如當年?發展至今,中階經理上不去,就算薪水一樣的也想外移,因為機會差太多,台灣越來越窄。
新政府執政以來,20至24歲青年的失業率依舊保持在一般人的3倍,青年痛苦指數節節升高,對國家不感到希望。而一例一休實施後,台灣的就業環境更加嚴峻。蔡政府不僅缺乏清楚明確的人才政策,對青年也沒有想法,前瞻基礎建設計劃,政府舉債8800億,究竟為青年開創了的多少就業機會?這些大型基礎建設基本上都是由承包商延攬,跟年輕人並沒有什麼關聯性。此外,當全世界開打「人才戰爭」時,台灣卻還在擔憂外籍白領人才的開放,會爭奪本國人飯碗。新政府沒有好好思考台灣根本的問題,沒有設法吸引外商投資、創造就業機會、提升青年競爭力;而是跟人民借錢,蓋工程、再到地方去撒錢,可以想見,三年後台灣不會比現在更好。
薪資低落,創業環境備受壓迫,難道剩下的青年人才非得出走才有辦法成功?開放是最基本的,但速度還不夠快,如果我們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台灣會持續陷入在系統性失靈的狀況(systematic error),我想政府需要努力的空間還有很多。
*作者為立委許毓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