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重現》白恐經典《超級大國民》修復一波三折 數位修復過程大揭密

2020-04-14 08:20

? 人氣

國家電影中心數位修復過程,將膠卷影片掃描成數位檔案。(國影中心提供)

國家電影中心數位修復過程,將膠卷影片掃描成數位檔案。(國影中心提供)

如今對藝文產業來說,是個特別難熬的時刻,一場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布局,戲院裡沒了觀眾、片商紛紛撤檔,不過有些電影,反倒在這個時間格外亮眼,如經典重映的《第六感生死戀》數位修復版、《在黑暗中漫舞》數位修復版,或者為紀念張國榮逝世17周年的《霸王別姬》數位修復版、《阿飛正傳》數位修復版等。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近年來,老片以數位修復之姿重新上映,早已不是新鮮事,《2001:太空漫遊》、《海上鋼琴師》……隨著時代進步,人們早已習慣高畫質的現在,經典片很難只是照放,還得符合當代觀影習慣;而從電影技術問世以降,百年來無數影人扛著鏡頭,在虛構與寫實間穿梭,題材無論雅俗,都捕捉了某段時代的吉光片羽,數位修復乃至於老電影的典藏、保存,不僅是為了滿足廣大影迷,也肩負保存國家重要資產的任務。

而在我國,如今則由國家電影中心肩負這項任務,更曾在去年與金馬電影學院、公共電視聯手,以《三八新娘憨子婿》、《丈夫的秘密》、《大俠梅花鹿》、《燒肉粽》4部1960年代的經典台語老片為基底,拍攝《4X相識》系列短片,近期並於全台舉行巡迴影展。

而與打從日治時期便萌芽的台灣電影史相比,1978年以「電影圖書館」之名問世的國影,顯得年輕許多,數位修復這條路,更是到2013年才正式開始。

台灣老片保存不佳 取經海外經驗還得接地氣

國影典藏組組長黃慧敏回顧這段歷程,指出全世界電影圈,大概在2000年科技、放映技術進步以後,開始討論數位化、修復,他們每年參加國際電影資料館年會,自然也接收到這股浪潮,「膠卷在數位時代,幾乎無法在台灣播放,整個放映、後製流程都已經數位化,能放35mm膠卷的戲院剩下個位數,所以如果不數位化,這些老電影就無法被看到。」

跌跌撞撞的摸索時期,國影首先於2009年舉辦研討會,邀集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成員交流、學習相關技術,一路積蓄經驗、技術,2013年在台灣經典電影數位修復及加值利用計畫下,開始獲得經費修復影片,最初以委外修復為主,同時不斷派員赴海外學習,如義大利博亞電影修復所(L'Immagine Ritrovata),便是主力學習對象,而導演胡金銓的經典名片《龍門客棧》、《俠女》,數位修復版皆是出自於此。

20200401-國家電影中心典藏組組長黃慧敏、數位修復組組長邱繼諺接受《風傳媒》專訪。(盧逸峰攝)
國家電影中心典藏組組長黃慧敏(左)、數位修復組組長邱繼諺(右)接受《風傳媒》專訪。(盧逸峰攝)

黃慧敏坦言,當時對在義大利看到的修復方法、工作流程以及硬體建置,「可說是想要全部複製回來」,但礙於過往電影產業的差異,也有需要再「接地氣」。

「比較複雜的是,我們影片狀況遠比他們糟。」黃慧敏指出,國影收藏的膠卷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許多老片的保存狀況並不理想,歐美過去的電影,最初都會留一卷「Vintage Print」專門作保存用途,可是台灣電影沒這個傳統,一方面也是受限於經費,「他們(歐美)的電影保存,至少氣候、濕度條件比我們好,所以先天不足,加上後天不良,在台灣執行數位修復會比其他地方來得困難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