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重現》阮玲玉經典名片一度成絕響 重見天日關鍵竟是國民黨元老

2020-04-14 08:10

? 人氣

圖為國家電影中心樹林片庫的膠卷整飭區。(盧逸峰攝)

圖為國家電影中心樹林片庫的膠卷整飭區。(盧逸峰攝)

周遭狹窄巷弄林立著食品、電子加工廠,出到外頭大路,拐個彎便到桃園,這裡是位於新北市樹林的國家電影中心片庫,13座蒐羅超過2萬捲膠卷的庫房,便分散在小小工業區的各個倉庫。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肩負典藏電影資產、修復經典老片任務的國影,過去受限於財團法人身分,在預算、人力配置上往往有所限制,樹林片庫在條件上,也逐漸不敷使用。國影典藏組組長黃慧敏便指出,台灣高溫、高濕的環境,對保存確實造成困難,目前13個庫房都是租的,庫房狀況老舊,要改造成符合低溫、低濕的收藏環境,往往需要花一番功夫,且常常租約期滿,就要換另一個地方,但目前附近的廠房已經飽和,另尋新址並不容易。

國影的轉型,文化部已推動多年,立法院並於去(2019)年12月三讀《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設置條例》,國影將正式轉型行政法人,位於新莊的新場館將於2021年啟用,黃慧敏對此也期待,文化部能建立新片庫。

整飭人力缺乏 黃慧敏期國外學者來台授課

在人力方面,黃慧敏說,目前較缺的其實是整飭人力,國影每年都在增加整飭人員,因為1部片子整飭就要2到3個禮拜時間,雖然目前已經購入有實時掃描機,掃描速度大幅提升,但前端的整飭仍要花很多時間,未來如果人手增加,也可以加快膠卷影片數位化的腳步。

20200401-國家電影中心典藏組組長黃慧敏接受《風傳媒》專訪。(盧逸峰攝)
國家電影中心典藏組組長黃慧敏表示目前較缺的是整飭人力。(盧逸峰攝)

黃慧敏談到,修復、整飭相關產業人才,台灣其實不容易找,前幾年有中影的人手,也有南藝大的人員,但未來會慢慢難找,像最近他們找數位修復人員,來的都不是專門做數位修復,較多是大眾傳播科系,是後製、剪輯背景的人,因為國內會有修復實務操作的,就只有南藝大,北藝大、台藝大都偏學習拍攝影片,這將會是個困難。

黃慧敏說,之前也有討論過,是否國影自己開班授課、培訓人才,但他還是傾向請國外老師來上課,一方面數位修復科技常有新變化,需要與國際接軌,一方面國影也要先應付好自己的修復工作,才有餘裕能做教學。

在《國影設置條例》通過時,文化部長鄭麗君曾表示,國影轉型行政法人,可望強化徵集國家文物功能,而事實上,要蒐羅散落於世界各處的台灣老電影,幾乎每一捲膠片,背後都有段故事。黃慧敏舉例,如舊台北火車站拆除時,便在裡頭發現1930年代,日本鐵道局拍攝的台灣觀光影片,並被收進國影館藏。

20200401-國家電影中心樹林片庫接受《風傳媒》採訪,國影員工在片庫執行盤點作業。(盧逸峰攝)
國影員工在片庫執行盤點作業。(盧逸峰攝)

不過,國影館藏中,身世最為奇妙者,莫過於1931年的《戀愛與義務》。由卜萬蒼執導的《戀愛與義務》,改編自波蘭裔中國女作家華羅琛的同名小說,並由傳奇女星阮玲玉主演,膠卷一度被認為已經亡佚,最後重回世人眼前的關鍵,竟是在國民黨元老之一的李石曾身上。

為阮玲玉忠實影迷 李石曾攜《戀愛與義務》拷貝片遷居瑞士

李石曾生於1881年,本名李煜瀛,字石曾,其父李鴻藻曾為大清同治、光緒皇帝太傅,他在21歲時便赴法留學、學習農業,更在法國成立豆腐公司;1906年,李石曾加入同盟會,並與蔡元培等人,一同創立中法大學,而後來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時,李石曾為接管故宮人員,後續並主導成立故宮博物院。

20200401-國家電影中心樹林片庫接受《風傳媒》採訪,圖為館內展示的舊電影海報。(盧逸峰攝)
國家電影中心館內展示的舊電影海報。(盧逸峰攝)

黃慧敏說明,李石曾其實是阮玲玉的忠實影迷,1949年後他遷居瑞士,還買了《戀愛與義務》拷貝片一起帶去,後來又搬去烏拉圭,這捲影片也跟著飄洋過海,直到李石曾過世後,烏拉圭政府於通知我國外交部帶回遺物,才在其中找到全世界唯一一捲拷貝,後續並送至義大利數位修復。

黃慧敏也指出,國影下階段目標,是希望蒐集更多散落在各國的台灣影片,像是早期的紀錄片、新聞片段,以前北美地區有專營華語片的發行商,每年都會從港台買電影過去,這條路國影也會去接洽,看能否找到更多的早期素材。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