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雄專文:悲愴的「瘟神」─黨外群像

2017-04-23 07:00

? 人氣

作者在文中舉出成黨外在爭取民主的旅程上,許多感人的人物以及感人的故事。圖為1992年4月19日,施明德(左)與黃信介、許信良(右)、林義雄(中)率領數萬群眾遊行要求總統直選。(維基百科)

作者在文中舉出成黨外在爭取民主的旅程上,許多感人的人物以及感人的故事。圖為1992年4月19日,施明德(左)與黃信介、許信良(右)、林義雄(中)率領數萬群眾遊行要求總統直選。(維基百科)

在戒嚴時期的動態政治之下,國民黨排他性地享有全國性組織,且得以在平時合法的活動;國民黨也壟斷報紙、電台、電視,並掌握行政體系及其所屬各行各業,國民黨這種優越地位,《選罷法》如果未能正視,而予有效對待,所謂《選罷法》的公平性自屬不著邊際。所以在當年政治條件下,依《選罷法》規定所舉行的一切選舉,國民黨與黨外之間,即使還有競爭,其情況也將如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形容托爾斯泰(Leo Tolstoy)與他的小說一樣,是「重量級與輕量級」,甚至是重量級與羽量級。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瘟神」

在黨外年代,當選舉到來,一位黨外候選人到某個地方拜訪某位選民或代表性人物時,該名被黨外拜訪過的選民,一旦為當地的派出所、稅務單位、調查站人員、甚至警總人員知悉後,他們很快便先後都會上門拜訪,使人不堪其擾,民間乃戲謔說黨外人士有如「瘟神」,帶來一堆「生鏽面」。也正因這樣,在黨外年代,由於政治恐懼感和稅務恐懼感的影響,在民間也流行一種說法,那就是「暗中支持」,黨外在艱辛處境下,仍能取得一定的成績,主要便是依靠這種「暗中支持」的力量。

‧「悲愴」

戒嚴體制下的選舉,是台灣的民主假期。因為只有選舉時刻,一般人民才能聽到國民黨以外的聲音,才能聽到批判國民黨的聲音,這就是黨外的角色與功能。黨外的演講場合總是人山人海,黨外人士批判國民黨的力道愈強,台下群眾的掌聲就愈熱烈,民眾平時悶了很久,不敢說的話,經由演講者的吶喊,道出他們的心聲,他們跟著黨外的演講流轉,從北部到中部、從中部到南部,這是台灣選舉的一大風景。但黨外人士慷慨激昂的內心深處,如加以細細咀嚼,便會感受到不無存著台灣「歌仔戲」的感情沉澱因素,或者更深層的,有如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悲愴交響曲」那種的「悲愴」。

‧「查禁」

在黨外年代,黨外人士所辦的黨外雜誌,不論是週刊、半月刊或月刊,包括《台灣政論》、《美麗島》、《八十年代》系列、《前進》系列、《政治家》、《自由時代》、《關懷》、《進步》、《新潮流》、《深耕》系列、《蓬萊島》、《開創》等刊物,都先後遭到查禁、查封或停刊的命運,這也是黨外年代出版界的一大風景。黨外刊物遭查禁頻率之高,在「堅守民主陣容」國家之中,也許可列入金氏紀錄。

台灣政論(允晨提供)與創辦人康寧祥。
台灣政論與創辦人康寧祥。(允晨文化提供)
臺灣戒嚴時期各種短命的黨外雜誌(IsaacMao/flickr/維基百科)
台灣戒嚴時期各種短命的黨外雜誌(IsaacMao/flickr/維基百科)

‧「同一人」

1970年代浮出檯面的黨外新生代政治人物,大概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投入選舉之前,多會出書。因為寫書既是他們所長,又可籌募競選經費,且有助於拉抬競選聲勢,許信良《風雨之聲》一書,對他競選1977年桃園縣長助益甚大,即為最好案例。當時,這些黨外新生代政治人物所出版的書,又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著作人」和「發行人」都為「同一人」,因為依當年的政治氛圍,這些黨外人物出版的書大多可能列為禁書,出版社都不敢碰,因此「著作人」和「發行人」就只好由「同一人」來承擔。另外,當年禁書常在印刷廠就被政府單位搬走,如《選舉萬歲》一書當場被查封搬走,作者只搶下幾十本原版書,盜版書卻變為暢銷書,盜版商大獲其利,這也構成黨外年代一個特殊景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