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發生並沒有降低兩岸緊張狀態,相反地,反而加劇兩岸當局的對立與民意的相互敵視,會造成這種情況,其實從今年的大選中就可看出端倪,台灣選總統,但決定性的因素在反中,在於統獨及國家認同,當外界普遍關心,倘若疫情告一段落,兩岸究竟會發生怎樣變化?大陸會如何的報復?台灣方面如果屆時再展現善意會不會來不及?這些問題其實取決於中美關係的變化與互動,與其擔心,倒不如把主動權操之在己,不要刻意製造衝突與矛盾,不要讓局勢變成無法轉圜及收拾的地步,如果台灣不停止對大陸採取諸多熱對抗與熱衝突的政策,超過一個程度,大陸自然會繼續停止陸客自由行、暫停陸生赴台就學、甚至終止ECFA。那麼,兩岸關係就不只是政治對立,而是全面對抗,經貿與民間往來都會快速往回走,民意對撞是必然的,敵意螺旋上升將到無止境的地步。
當大陸回過神來,不只是全方面的反獨與防獨,對於獨的單方解釋將更加廣泛與寬鬆,並且當大陸意識到未來統一沒有希望,甚至絕望時,兩岸交流往回走,而且惡化沒有盡頭,兩岸全方位的衝突是必然的。現今南海局勢中美關係越發緊張,台灣越陷入困難的選擇困境中,少數的激進台獨,透過正名制憲及各方面去中,透過網軍使兩岸關係交惡,平心而論,還不是百姓受傷嗎?台灣的經濟發展與民眾利益自然成了犧牲品,無法彌補,也無法挽救。
當兩岸有越來越多研究者呼籲兩岸應該避免民意對撞,不要造成無法挽回的局勢及無法彌補的遺憾,卻遭到網民無情的攻擊,當外界呼籲民進黨政府不應堅持武漢肺炎之歧視性稱呼,希望以疫情為契機,促成及兩岸關係改善、恢復交流合作。蔡政府有善意,但理性、溫和、務實的聲音,卻被反中網絡民粹所淹沒,即使520蔡英文總統談話展現善意,但對方仍被不斷放大的衝突及仇恨所稀釋,緩和兩岸關係,並不是懼怕,而是沒有必要搞成這樣。
原本現在應該是兩岸雙方恢復冷靜、有所調整的時間節點。中華民國需要參加國際組織並且保有基本的國際活動空間,本來兩岸當局應針對各項議題進行溝通討論,疫情發展不應成為兩岸矛盾及衝突的導火線。因為疫情已經帶給全球經濟莫大的衝擊,兩岸間的斷鏈危機正考驗台灣政府及民意的承受程度,照理說,在這個時候,唯有搞好兩岸關係,台灣才能轉危為安,才有國際活動空間存在,此時不需要向世衛譚德塞及新加坡發難,正所謂得道者,天助自助也。
這段期間兩岸矛盾的情況不需一一列舉,可以總結出民粹主義對抗從局部性便成為整體性。伴隨兩岸長期以來的統獨對抗、島內長期存在的藍綠對立,民粹主義隨著網絡社交媒體的普及和發達而使衝突更加突出,雖然當政者往往把民粹視為一種操之在己的籌碼或工具,服務於自己的政治利益或政治目標,但民粹氾濫已使得理性及和平的聲音消失,誰都必須把愛台灣掛在嘴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