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瘟疫前半場,陳時中領導的防疫團隊打了漂亮的一仗。但是,下半場,陳時中應該稍稍放手了。
要陳時中放手,不是要他不再做指揮官,而是要他不要為了一兩個病例,耽誤了台灣的經濟和千百萬國民的生計。
每次聽到台灣現在確診有300多例,我都不以為然。這之中絕大部分都是國外回來的僑胞,學生和外商,這怎麼能算是台灣的病例呢?真正本土的病例至今只有50幾例,如果再扣掉國外帶病者傳染給家人及其他人,台灣真正本土的病例更少了。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國外感染源,台灣這段日子每天病例只有一兩例,這一兩個星期更有許多天是0病例,在這種情況下,陳時中應該稍稍放手了。世界各國都是在疾病控制和提振經濟之間掙扎,希望得到一個最佳的平衡。到底是要人民病死還是餓死,考驗每一個國家政府的智慧。
台灣在負責認真控制之下,既然已經將疫情做了很好的控制,現在就應該改變策略,希望在經濟復甦上也能打一場勝仗。
既然本土幾無病例,台灣的天空很乾淨,病例幾乎都從國外進來,那麼一方面將病毒阻絕於國境之外,一方面恢復大部分的經濟活動,應該是最佳的致勝模式。
台灣應該學南韓和中共,和現在全省幾乎空著的旅館業配合,對於入境旅客全部集中控管數天左右,在適當時間篩檢是陰性才放行。這樣就有效的控制了病毒傳播出來可能。
其次是在戴口罩或保持社交距離,並且隨時掌握疫情的前提下,儘量恢復正常的經濟生活,五一勞動節鼓勵大家旅遊,到餐廳消費,到景點走走,戴透明塑膠防疫面罩(類似遮陽面罩)逛夜市,不是照樣可以喝奶茶吃鹽酥雞?這樣至少讓旅遊,餐飲,百貨店,演藝業,計程車及周邊等行業有錢賺,這樣要比花幾億紓困卻每個人分的不多要好得多。
政府也可以乘勝追擊,比別的國家更早部署,經過這一場瘟疫,世界的經濟形勢必然會有些改變,台灣要怎樣制敵機先?哪些產業要升級或轉型?怎樣在這全球混亂重組的經濟秩序中打出一片天地?只有前半場制疾勝利,後半場經濟勝利,台灣才是真正的贏家。
*作者為會計師/時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