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貿易戰到疫情戰》新冠肺炎時代的中美關係何去何從,華頓商學院院長權威預測

2020-04-24 10:00

? 人氣

中美貿易戰,川普與習近平世紀對決(AP)

中美貿易戰,川普與習近平世紀對決(AP)

短短幾個月之前,國際社會最熱門的議題是中美貿易戰,其影響層面涵蓋經濟、科技、政治、外交、強權競爭。新冠肺炎以「黑天鵝」橫空出世之後,又將中美關係推向另一個未知的領域。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院長蓋瑞特(Geoffrey Garrett)日前發表專文,探討中美關係在「新冠肺炎時代」(Era of COVID-19)將如何發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近期:中美兩國繼續相互叫陣,但不至於引爆新危機

首先看近期變化,也就是從現在到2020年下半年,蓋瑞特認為中美兩國將會繼續相互叫陣,但是不至於引爆新危機。疫情讓兩國政治領導人承受莫大的壓力,於是指責對方要為病毒的出現負責。雖然這種作法無助於解決全球公衛與經濟危機,但所幸還不至於上升到外交政策的層面。川普雖然痛批世界衛生組織(WHO)親中,但仍對習近平保持尊重。

叫陣但不決裂,是一件好事,而且會持續到今年年底,原因非常明顯:中國與美國都擔負不起讓經濟更加動盪的風險,而且期待經濟會在今年第四季出現V型反彈,因此會全力避免引發新的外交危機。

華為是否能逃脫中美貿易戰,端看能不能從「身份疑雲」中走出。(AP)
華為深陷中美貿易戰。(AP)

中期:中國的2000億美元承諾恐將跳票

再看中期,也就是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Phase One Trade Agreement)時程表的截止期限,2021年12月31日。中國承諾增加採購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與服務,重點項目是農業、能源與製造業。這項承諾原本就難度頗高,現在看來更是不可能的任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中國今年經濟成長只有1.2%,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最差表現,中國的內需顯然無法消化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與服務。

儘管如此,川普政府的貿易戰還是會有一樁捷報: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將大幅下降。比較2019年與2018年,這個數字出現20年來的首度下滑,而且幅度高達740億美元。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對美國出口衰退870億美元,但美國對中國出口只減少130億美元。隨者美國的內需在2020年一落千丈,中美貿易逆差下降的趨勢只會更明顯。

蓋瑞特認為,美國領導階層應該保持冷靜理性,諒解中國無法履行《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核心承諾,不要過度計較美國對中國出口的消長,為第二階段、「後新冠肺炎時期」(post-COVID-19)的談判開啟契機。

中美貿易戰,美國大豆,美國內布拉斯加的農民正在種植黃豆。(美聯社)
中美貿易戰,美國大豆,美國內布拉斯加的農民正在種植黃豆。(美聯社)

長期:脫鉤、去全球化、地緣政治動盪

2022年之後,中美關係與國際經貿可能會出現一種新常態:脫鉤(decoupling)、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地緣政治動盪(geopolitical instability)。儘管中美貿易逆差可望持續縮小,但蓋瑞特指出,脫鉤與去全球化將甚囂塵上,中美關係的「大氣候」(broader climate)未必有利於第二階段談判。

全球產業供應鏈讓中美兩大經濟體難捨難分,但過去一年裡,兩國都開始推動與對方脫鉤,特別是在國家安全相關的領域(例如華為爭議),新冠肺炎疫情只會強化這種態勢。

去全球化也是如此。1980年到2008年金融海嘯,全球化勢不可擋,中國經貿實力的崛起是最主要因素。但全球化在2008年盛極而衰,中國經濟對貿易的倚賴開始大幅下降,全球與美國的貿易也陷入停滯。

來到後新冠肺炎時期的世界,中美脫鉤將進一步促成去全球化。伊爾艾朗(Mohamed El-Erian)最近指出,全球化時代對「效率」(efficiency)念茲在茲,新時代的焦點卻是「韌性」(resiliency),為了確保供應鏈,不惜犧牲成本、品質、選擇性等考量因素,換言之,去全球化。

蓋瑞特擔心,去全球化的終極代價恐怕會是地緣政治動盪、中美衝突風險升高。如今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急迫,其他的憂慮似乎言之過早,然而不幸的是,這些憂慮恐怕會是水到渠成、勢所必至。世人只能期盼中美兩國的領導人能夠以和平與繁榮為念,全力避免強權衝突爆發。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