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史上開疆闢土除了靠大規模殖民、軍事征伐之外,「購買」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1803年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總統以1500萬美元(約合今日3.7億美元)向法國買下214萬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Louisiana)地區,讓美國領土倍增。1867年,在時任國務卿西華德(William Seward)主導之下,美國以720萬美元(約合今日1.29億美元)向俄羅斯買下152萬平方公里的俄屬美洲(RusskayaAmerika),亦即今日的阿拉斯加。兩項購地行動在交易當時都引發強烈反對(阿拉斯加曾被譏為「西華德的冰箱」),但如今看來都是神來之筆。
再過幾天就要再度住進白宮的川普似乎有意踵武前賢,四年前第一次擔任總統時,就在化妝品大亨蘭(RonaldLauder) 慫恿之下動了凡心,責成國安團隊研擬向丹麥購買格陵蘭(Greenland)的方案,一方面著眼國家利益,一方面推升他的歷史地位,希望能比肩上一位為美國開疆闢土的總統:先後併吞或佔領波多黎各、關島、菲律賓、古巴的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川普的盤算在2019年8月被《華爾街日報》披露,英國《金融時報》還對這筆交易估價1兆1000億美元。
只是丹麥與格陵蘭政界高層異口同聲:「格陵蘭是非賣品」,讓房地產起家的川普面子掛不住,憤而取消對丹麥進行國是訪問的計畫。如今川普捲土重來,再度做起「格陵蘭之夢」,要拿到這座世界第一大島的「所有權與掌控權」,而且這回高姿態加碼,揚言不排除軍事手段或「經濟戰」。格陵蘭面積220萬平方公里(61個台灣),地緣政治上屬於歐洲,但地理位置在北美洲大陸東北部,距離華盛頓比距離哥本哈根還近一點。
格陵蘭約五分之四地區處於北極圈之內,全島都是凍原(tundra),81%地區被冰層覆蓋,曾經出現攝氏零下70度的低溫,只有西南部沿海峽灣地帶勉強適合人類居住,而且城鎮聚落之間沒有道路相通。也因此儘管西元前2500年就有因紐特人(Inuit,舊稱愛斯基摩人)落腳,但格陵蘭至今人口不過5萬7000人,因紐特人接近9成,首府努克(Nuuk)人口佔了全島三分之一。冰島人與挪威人在西元982年來到格陵蘭定居,並且為了招徠同胞跟進而取名「Grœnland」,意為「綠色大地」,頗有「不實廣告」之嫌。
15世紀初期,北歐人聚落消失,原因眾說紛紜。1721年,格陵蘭成為丹麥王國殖民地;1953年成為丹麥的(county);1979年升格為自治領地,成立格陵蘭議會(Inatsisartut)與格陵蘭內閣(Naalakkersuisut),由一位間接民選的總理領導,隨時可透過公投獨立建國,但外交與國防仍由哥本哈根掌控(格陵蘭在1985年單獨退出歐盟),貨幣仍使用丹麥克朗(DKK),經濟上也倚賴宗主國的援助(目前每年43億丹麥克朗,佔格陵蘭政府歲收三分之一)。儘管看似冰天雪地的荒原,但格陵蘭的地理位置可說是位居要衝。美國國務卿西華德1867年買下阿拉斯加之後,原本有意再接再厲,以550萬美元跟丹麥買下格陵蘭與冰島,但自家國會拒絕背書,只能做罷。1940年4月納粹德國佔領丹麥,美軍隨即登陸格陵蘭以防德軍進犯;時任美國國務卿赫爾(Cordell Hull)表明,格陵蘭屬於門羅(MonroeDoctrine)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