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不可能無視於此,自2019年開始逐步打開其對台「百寶箱」,一步一步丟出對台工具,正是在以上內外政治背景所鋪墊下可預期到的結果。
隨勢而動 ECFA存續是指標
事實上,大陸對台政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客觀現狀調整。此前中國大陸長期維持「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主調,而當兩岸破冰,2008年兩岸隨著馬英九當選進入「和平發展」時期,大陸對台也側重於「讓利」邏輯,其中《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最具代表性。
然而,2016年民進黨再次執政,對北京來說,兩岸形勢已與過去大相逕庭,不可能依循過去的路徑處理對台事務,對台政策自然發生了變化。
在蔡英文第一任期,大陸從「讓利」走向了「軟的更軟、硬的更硬」兩手策略,相繼推出「31條」和「26條」惠台措施。同時也加強對民進黨政府的出手力道,斷交、斷陸客、斷陸生,都是手段之一。
至於取消陸生來台會不會是「最後一步」?關鍵風向球便是今年屆滿十周年的ECFA存續。國安會2019年便研判大陸可能會以ECFA對台施壓,但當時兩岸學者多認為可能性不大,連大陸國台辦都沒有正面回應。
但此一時彼一時,不久前大陸涉台經濟學者唐永紅公開撰文表態,認為在民進黨政府不斷推動台獨的背景下,終止ECFA才有助「反獨促統」。加上大陸取消陸生來台,取消ECFA似乎變得不那麼「不可能」。
ECFA終止對台灣經濟的影響,目前說法不一。國貿局統計2019年出口適用早收清單金額僅198億美元,認為對台外貿影響相對較小;且評估主要衝擊產業為石化、運輸工具及部分農產品,若恢復課徵,關稅約在5%到10%之間。
經濟部長沈榮津此前評估,若ECFA終止,只會影響台灣外貿約5%。不過,台灣官方沒說出口的隱憂則是,除了198億美元泡湯,背後更是每年近2,000億美元的兩岸貿易額能否安穩。大陸佔了台灣總出口的40%,若失去兩岸友善和平的象徵符號ECFA,台灣對於外部投資人而言,風險將會大增,產業、人才外移,也是可預見的情況。
是故,對於ECFA存續問題,陸委會不斷重申「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可見政府對ECFA的重要性是「心裏有數」。ECFA存續或許仍是未知數,但必然是北京重要對台工具之一,也是大陸對台政策會否「推倒重來」的重要指標,對兩岸關係的意義更在於「勿謂言之不預也」。
推倒後如何重來 考驗台灣
習近平2015年曾提出「九二共識」若遭破壞,「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被部分台灣輿論解讀為「紙老虎」。但在中美博弈和兩岸對立愈發激烈之下,大陸對台的手段恐怕會超越過去任何判斷,對台灣施加的壓力亦將超乎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