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許多東亞國家共同的文化遺產,現在有中國學者整理出808個常用漢字,只要學會這些漢字,就能在這中、日、韓三國用筆談交流,不但方便旅遊,也有助民眾相互學習彼此語言。
《北京日報》報導,漢字表由中國人民大學前校長紀寶成領軍,該校學者歷時三年編製而成。紀寶成說,依研究顯示,學會中文出現頻率最高的前950個漢字,就能讀懂一般中文文章近九成內容。他們比較了中國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日本的《常用漢字表》與韓國的《教育用基礎漢字》,製作出這份漢字表。
這個漢字表中,繁簡體相同的漢字大約有550多個,有繁簡差異的大概200多個,而三國寫法相同的漢字,就占了540個字左右。
人民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教研室主任趙彤解釋,雖然這些漢字在三個國家的讀音各不相同,但因為都源自中國的古漢語,字義大多相似。據估計,學會這份字表後,路上八成的漢字招牌、簡單漢字說明都能看懂。
部分形同義異的漢字,也會加以說明。如「太」字在中文是指「過於、很」,日文有「粗、胖」的意思,韓文則有「大的、最初」等意思。「走」字在日文、韓文有「跑」的意思。
日本和韓國使用漢字的歷史超過千年。1897年孫中山流亡日本時,結識日本友人宮崎滔天。兩人雖然語言不通,但藉由漢字筆談,孫中山不但讓對方了解中國的革命,也與這位日本友人研討革命戰略。
而在韓國,韓文雖然有五百多年歷史,但在此以前,歷史主要以漢字書寫。有南韓學者擔心,如果年輕人不學習漢字,能閱讀古籍史料的人將越來越少,希望透過推廣這份漢字表,帶動更多人學習漢字。一些南韓跨國企業,也考慮將這份漢字表列入晉升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