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在海外 亟需完善經紀制度

2013-11-14 11:57

? 人氣

當代的中國文學在海外呈現怎樣的風貌?哪些作家特別受到國際書市青睞?廣州《時代週報》報導當代中國文學如何進軍海外,報導分析,翻譯品質與經紀制度是關鍵。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浙江師大副教授劉江凱表示,即便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閻連科獲得英國布克文學獎提名,中國當代文學在海外市場仍屬邊緣角色。在英美國家,能夠登上歐美暢銷書排行榜的中國文學作品數量極少。美國書市中,外來翻譯作品僅占該國圖書總銷量不會超過3%,這可能與美國的強國文化心態有關。

劉江凱坦言,中國很多賣到海外版權的文學作品都譯得不好,他們不像莫言這樣幸運。莫言作品的英文版譯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瑞典版翻譯陳安娜(Anna Gustafsson Chen)極為優秀,葛浩文身兼研究與作家身分,更保證了譯作水準。

莫言小說的日譯者吉田富夫,與莫言均出身農村,譯到《豐乳肥臀》中母親赤著上身打鐵時他潸然淚下,他說自己的母親也是這樣子打鐵。「有這樣的情感呼應,譯文勢必會更準確有力。」旅日作家毛丹青分析。

另外,中國文學的海外代理機制目前仍十分落後,缺少推廣機制。不像歐美圖書市場中「作品經紀人」制度的成熟。這些經紀人會主動發掘有潛力的作家,處理版權、聯繫出版商、宣傳等事項,目前只有幾名在海外較具知名度的中國作家,如莫言、余華等人,其海外版權代理較為成熟。

很大程度上,中國文學在海外推廣,多半倚賴作家本身與海外文化圈的交往。像是諳法語的高行健,赴歐後成為當地沙龍成員,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在歐洲人脈已相當豐富。莫言、余華、蘇童等人,也與海外不少漢學家、學者交往頻密。

劉江凱也提到,海外的中國文學有一種「一本書」現象。像衛慧在中國文壇與莫言、余華相比仍有距離,但她的《上海寶貝》在海外影響力極大。劉江凱搜索發現,莫言、余華、蘇童的作品有13種語言譯本,但《上海寶貝》就超過20種語言。

報導中也引述了王安憶的觀點:「有的時候我也問我自己,為什麼人家對中國文學不關心?我們也需要反問自己,我們對老撾(寮國)關心不關心?我們對津巴布韋(辛巴威)關心不關心?其實有許多地區、許多國家都是在主流視野之外的,中國在西方世界裡面,其實是很邊緣的地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

潘維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