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序曲,一切從這裡開始:《憤怒與希望》選摘(2)

2020-05-20 05:10

? 人氣

突尼西亞:「自由與尊嚴的革命」

這場運動始於一個最不可能發生的地點:突尼西亞中部的西迪布濟德(Sidi Bouzid),這個貧困的小鎮位於首府突尼斯(Tunis)南方,鎮內有四萬居民。當地的二十六歲街頭小販穆罕默德・布瓦吉吉(Mohamed Bouazizi)已在歷史上刻下他的名字,成為改變阿拉伯世界命運的人物。他拒絕行賄當地警方之後,屢次被警方沒收販賣的蔬果,覺得備受屈辱。2010年12月17日上午11點半多,布瓦吉吉的貨物再次被警察沒收,一個小時後,他在一棟政府大樓前自焚,做出最終抗議。獨裁者本.阿里將他送往突尼斯的醫院,試圖平息民眾的怒火。2011年1月3日,布瓦吉吉在院中去世。事實上,在布瓦吉吉自焚幾小時之後,數百位曾經受到類似羞辱的年輕人,聚集在同一棟大樓前抗議。布瓦吉吉的堂兄阿里(Ali)錄下這段抗議過程,上傳到網際網絡。其他具有象徵意義的自殺與自殺未遂事件,更是點燃年輕人的怒火,激起他們的勇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點燃中東民主浪潮,至今仍是唯一在民主轉型上稍有成就的國家。(AP)
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點燃中東民主浪潮,至今仍是唯一在民主轉型上稍有成就的國家。(AP)

於是,短短幾天之內,全國各省開始出現自發性的示威活動,隔年1月初蔓延到首都。警方的殘暴鎮壓造成至少一百四十七人死亡,數百人受傷。2011年1月12日,突尼西亞武裝部隊參謀長安瑪爾將軍(Rachid Ammar)拒絕向抗議者開火,即刻被政府解職。2011年1月14日,獨裁者本・阿里帶著家人逃離突尼西亞,往沙烏地阿拉伯尋求庇護。由於本・阿里在1987年上臺後最緊密的盟友法國不再提供援助,只好轉向沙烏地阿拉伯尋求庇護。本・阿里讓他的外國金援者相當難堪,並迫使他們在既有突尼西亞政權中找到一個可以代替他的政治菁英。然而,群眾抗議並沒有因為這場勝利而平息,反而受到激勵,要求撤換該政權的所有行政長官、開放政治自由與新聞自由,並根據新的選舉法進行真正的民主選舉。他們對所有上位者高喊「滾出去!滾出去!」(Degage! Degage!),要求腐敗的政客、金融投機客、殘暴的警察與唯命是從的媒體消失。

抗議與警察打人的影像在網際網絡上擴散,同時全國各城市都在呼籲民眾站上街頭與廣場,從中西部省分開始,蔓延到首府突尼斯。那些在臉書、YouTube、推特上的自由討論,和實體占領的街頭連結在一起,創造一個混合虛擬與現實的自由公共空間。這個公共空間是突尼西亞革命的重要特徵之一,並為其他國家的社會運動埋下了伏筆。在首都,出現了數百輛汽車集結而成的車隊。2011年1月22日,自由護衛車隊(Qâfilat al-hurriyya)從西迪布濟德與曼澤布扎艾欣(Menzel Bouzaiane)來到突尼斯市舊城區(Tunis Medina),要求臨時政府領袖穆罕默德・甘努奇(Mohamed Ghannouchi,該政府在人事與政策上顯然延續本・阿里政權的安排)辭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