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鄧小平做出和越南開戰決定的第二層因素包括中國國內政治和不斷發展的中美關係。首先,中國人在越南多年的抗美戰爭中做出犧牲後,越南「挑釁」中國行為,特別是越蘇結盟,讓中國人深受侮辱,希望要懲罰過去盟友的背叛。
此外,中越邊境衝突攪動著中國人的情感,使得中國的政治和軍事領導人達成廣泛的共識,支持鄧小平和他發動戰爭決定。
其次,鄧小平的考慮是多方面的:北京已經將經濟發展作為國家的優先戰略,與此同時還面對著蘇聯不斷增長的威脅。中國決定對越開戰主要基於鄧小平對中國的戰略形勢判斷,其焦點在於蘇聯的擴張對國際安全意味著什麼,以及中國應該為保持世界力量的平衡承擔什麼責任。
鄧小平認為,與西方結盟會反對蘇聯的擴張會證明中國的價值,以此作為回報,西方將以資金和技術幫助中國進行經濟改革。
此外,當時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權之爭,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內部派系之爭的存在,成為促使鄧小平願意對越南採取軍事行動的催化劑。在他看來,這樣做會為中國爭取到國內外的支持,並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創建一個安全和穩定的環境。
最後,鄧小平的性格和他的獨斷的領導風格也在中國的戰爭決策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使用武力來解決國家之間的危機始終是一個選項。戰爭並不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促使人們相信對另一個國家使用武力是必要和正當的時候,大背景起到重要作用。中國 1979 年對越南的戰爭也沒有例外。因為當時各種複雜的因素加在一起,讓鄧小平相信對越南動武是必要。因此,戰爭就不可避免了。
問:根據您的評估,誰贏了這場短暫的戰爭?
答:戰爭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某種政治目標。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如何定義北京在 1979 年的目標。中國公開的聲稱,這場戰爭是為了給越南一場「教訓」。很多人認為「懲罰」是一個目標,然後就此得出結論認為,中國在這場短暫的戰爭中傷亡慘重意味著它未能「教訓」越南。但我在書中表明不同意這種簡單化的推理。
對鄧小平來說,「教訓越南」不只是給越南發出信號,也給蘇聯、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清楚地信息。對中國武力攻入越南,越南的反應是將其北部邊境森嚴壁壘,繼續敵對中國、並嚴重依賴蘇聯的金融和經濟援助的政策。美國和其它西方國家的反應是,自 1979 年以來,似乎比以往更有興趣從金融和技術上支持中國的經濟改革。美國並不認為中國是個威脅,即使沒有把中國當作盟友。美國也因此得以在冷戰最後十年裏,集中所有資源去擊敗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