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基礎建設,朝野攻防激烈,外界債留子孫質疑,以及行政院長林全是被蔡英文總統逼著推動的傳聞,不過,林全接受本期出刊《財訊》專訪時強力辯護,除反問「你因為沒錢要舉債,就不做嗎?一個國家完全不舉債也是有問題的,應該是看有沒有用在刀口上。」更澄清「沒有什麼要逼的啦,沒有人逼我」。
林全受訪時強調,重要是看政策合理性,他更認為,就財政紀律來說,這個計畫是有好處的。
林全說明,政府過去的特別預算沒有細部,但這次前瞻計畫,政院真的是一個一個計畫去認定,各界如果批評我們支出有浪費,應該要指出哪裡有問題;不能說公共支出都是浪費,那要政府做什麼?
編特別預算 是為年度預算不膨脹
林全解釋,編特別預算的目的,不是為了舉債方便。他也可以把這些放在年度預算,也不至於被每個人仔細檢視。但這樣的缺點是,沒有年度盤整大計畫去逼政府部門,盤點該做的事情,依照規畫的時程盡速推動,並且凝聚大家對公共建設的共識;另一個缺點是,編在年度預算裡,年度預算就會膨脹,但他希望中央政府總預算的規模以不成長為原則。
林全也強調,過去民進黨執政8年成長不到1000億元,相對於馬政府成長3000億元,是非常溫和的。維持預算規模不成長或緩成長,是改善財政最主要的手段;他若把前瞻計畫放在年度預算,依年度預算只增不減的特色,之後預算規模不可能往下掉;反之,特別預算結束之後,他的年度預算還停留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
政院盡可能計畫具體化 提出錢怎麼用
林全也說,所有公共預算本來就是政治問題,所以一定會有各方檢討,特別預算本來就會受到嚴格檢視,政院已盡可能地把這些計畫具體化,告訴你錢怎麼用在這些計畫,過去很少有預算寫得這麼清楚。他在訪問中也直言,「如果你們有意見我們拿出來一個一個解釋,但現在外面的批評不是這樣子,說一定是浪費的,花很大的錢一定債留子孫?」但是《預算法》的精神本來公共投資可以用舉債的,因為就是投資在未來,產生的效益在未來。
林全也說,台灣是個開放經濟體,擴張公共支出所產生的乘數效果非常有限,他不會主張擴大公共建設支出是刺激經濟的唯一目標,但如果我們支出是對國家有幫助的,把一些有意義的公共支出早點盤整出來,早點進行規畫、推動,晚做不如早做,也能帶動國內需求。
投資多比消費多 產生效益要好
林全也說, 中央政府在科技與經建這兩個部分的公共投資,一年就差不多快3000億元,那這個計畫平均1年1100億元,其實並沒有超出政府應該有的投資規模。他不認為擴大支出就是不守財政紀律。大家應該是看這個計畫,檢視預算的合理性、必要性,更何況投資多總比消費多產生的效益要好。事情若都從防弊角度來看,那政府什麼事都不用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