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死刑案件,新聞常常缺少深入而平衡的報導。「媒體審判」(新聞渲染媒體意識,使民眾在案件審理結果出來前,就對案情懷有「無罪」或「有罪」想法)的現象愈演愈烈,民眾一手指著記者破口大罵,卻也在新聞扁平的報導中逐漸被洗腦。
為鄭男做精神鑑定的沈正哲醫師,也發布臉書Po文表示,擔任精神科醫師的這幾年,他很努力地希望因為他的治療,能讓個案和其家屬生活獲得改善,同時減輕因為個案的精神疾病對家庭及社會造成的困擾與負擔,發生不幸的事情,他相信沒有人願意看見;精神醫療的困境與病患的處置細節(如強制住院等)才是更需要被關注的,也才真正能預防這樣的遺憾再發生。
這次鄭男一審獲判無罪後,許多政治人物表態立場,若立場與民眾雷同,就令人看了拍案叫絕。實際上,精神鑑定的醫師、檢察官與法官等人,也需要大眾更多的尊重,若司法總是順從民心,而罔顧正義,那民主國家的精神就不復存,只能稱上民粹。近年來,我們想改善社會,讓公義躍然世道,可大眾的感官,常有牆頭草等盲從現象,哪邊呼聲高倒哪邊,缺乏主動理解。
死刑向來是沈重而有爭議的議題。這個議題可以再劃分加害人有無精神官能疾病;而對於精神官能疾病患者,是否能夠求處死刑等,都是延燒不斷的問題,不可以一言而蔽之。在毫無充分了解下,論對「死刑」支持與否,未免過於化約。
四年前,已故女作家林奕含,在自己的婚禮上說:「如果我可以成為一個新的人,⋯⋯我想要成為一個,對他人的痛苦有更多的想像力的人。」的確沒有人有資格奪去他人生活的權利,我們每一次的發言,都是一種聲量。不論廢死與否,期望每個人在充分理解新聞後,再提出自己的想法與判斷,這是民主國家人民的課題。
*作者為世新大學新聞系大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