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台灣自製潛艦 當以澳洲經歷為鑑

2017-05-28 06:25

? 人氣

由於澳洲沒有任何潛艦自製經驗,故要求各國投標、共同合作開發設計,在淘汰了美、英、德、法、義等國的著名廠商後,澳洲最終的選擇是和瑞典Kockums 船廠合作,以瑞典西哥特蘭級(Vastergotland Class)為設計的基礎,放大二倍,成為適合遠洋作業的3,000噸級傳統動力潛艦,並將其命名為柯林斯級(Collins Class)。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由於是紙上設計、全新為澳洲打造的「特規」潛艦,為了讓原型艦下水,費用總金額原本估算為38.92億澳元(以CPI與匯率換算,約合2016年的100.3億澳元,約70億美元)。雖耗資頗鉅,是澳洲有史以來最大的單一國防建案,但瑞典承諾經由此案,將提供澳洲先進的管理和生產技術,讓澳方最終能將潛艦自製率提升到70%。

但1993年,第一艘柯林斯潛艦下水後,立刻發現設計上有嚴重問題,包括艦上15個燃料箱有嚴重設計缺失,它們無法進行空燃料箱海水配重作業。而潛艦的大軸軸封設計不良,導致滲漏問題,進而引發螺旋槳推進振動上的損耗。螺旋槳推進器製造品質不良,由手工製作螺旋槳葉之故,鉚釘接合誤差問題不斷發生,螺旋槳材質也過度脆弱。但瑞典廠商不承認是己方問題,且要求澳洲政府,如果要改良螺旋槳,不論更換或改型都侵犯瑞典智慧財產權,必須重訂合約且付出高額違約金。

由於問題嚴重,澳洲政府遂將原本瑞、澳二國合資的國營潛艦公司全部股份買下,成為澳洲獨資公司,拖到2000年才解決與瑞典之間的商業衝突。

除了前述推進系統、油箱系統設計的缺失外,還包括供電系統設計不良、潛艦噪音大等;瑞典焊接品質有問題,導致艦體有崩潰裂解的危險。因為瑞典擅長小型潛艦設計,故使用了「部分深融焊接」(partial penetration welds)技術。但這種焊接技術並不適用於遠洋深海作戰潛艦。

由於缺乏經驗,澳洲當初與瑞商訂定合約時,並未注意到此一細節,造成全部6艘潛艦幾乎要「重新打造」,改採以「全深融焊接」(full penetration welds)技術焊接。故首艘柯林斯級下水之後,還未成軍就重新補強焊接,直到6艘都服役之後的2010年4月,澳軍在進行大修時,依舊發現部分艦身存有焊接瑕疵,有發生潰裂之虞。

後續嚴重問題,包括噪音、配電線路、還有澳洲自信滿滿的分散式作戰系統整合等問題,都成為柯林斯潛艦下水後的燙手山芋。由於1986年與瑞典簽約的是澳洲工黨政府,柯林斯案遂成壓垮工黨執政的最後一根稻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