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蔡英文總統在高雄左營海軍基地水星碼頭親眼見證台灣海軍、中科院與台船三方簽署潛艦自製備忘錄為標誌,相隔16年,台灣的自製潛艦計劃於此時又再度上路啟程。蔡英文發表一篇代表「愛拚才會贏」的演說,身旁中科院副院長杲中興則信誓旦旦開出「8年後自製潛艦下水、10年後成軍服役」的支票。
按照國防部公告「潛艦國造第一階段合約設計」,在2015年底進行公開招標選商,由台船公司得標負責設計與建造,號稱在2024年完成第一艘自製潛艦。估計2016年到2019年完成潛艦外型設計,用5年時間建造,2024年首艘原型潛艦下水,於2025年正式成軍。
自製潛艦 前途未卜
此自製潛艦計劃,預計由中山科學研究院負責規劃、研製與整合大約10類到12類的「戰鬥系統」裝備。無能力自製的「光學潛望鏡」、「通信系統」和「聲納系統」等「紅區設備」(國際管制的戰略性裝備),則可透過技術引進或合作方式來解決。自製潛艦的大小約1,200噸到3,000噸間,屬中等級噸位潛艦。推估總預算為43億美元,將先建造4 艘潛艦,平均每艘造價為7.6 億美元。
此項計劃是蔡政府根據台灣前海軍司令陳永康的「IDS」(Indigenous Defense Submarine)計劃改寫而來,看似穩紮穩打合乎邏輯,事實上看好的人不多。中科院原擬合作整合「作戰系統」的美商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公司台北辦公室,因潛艦案「過度理想化、看不到實際執行可行性」,已經在2017年初撤掉辦公室。美方也不解台灣為何在今天還堅持要「自己從零開始設計建造」,而不走其他國家「授權生產」、「應急租借」等常見管道。
而台軍方堅持要「自己畫圖設計建造」,原本寄濃厚希望要和荷蘭談判購回海軍劍龍級潛艦(荷蘭RSV船廠的旗魚級潛艦的改良型)的原始施工設計圖,希望能夠「依樣畫葫蘆」重製,此計劃因為荷蘭政府拒售此圖著作使用權而吹。
台灣挑選此風險最大之路會在短期內失敗,也是外界不看好台灣自製潛艦的重要原因。台灣軍方訪問英國時,英國不但拒絕出售任何潛艦設計圖,甚至反過來歡迎台軍方來英國「學習怎麼設計潛艦」,英國樂意為台灣軍方上課。
從零起步 狼狽收場
環顧全球,近年唯一跟台灣一樣、從零開始自己打造潛艦的國家,僅澳洲一國。而翻開澳洲30年淒慘的潛艦自製史,足堪台灣好好借鏡。回顧歷史,澳洲在冷戰末期,計劃將近岸海軍轉型為遠洋海軍,增加其在南中國海等地的戰略影響力。從1986年起,澳洲政府遂展開野心勃勃的潛艦自製計劃。